對于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保護環境是不是會阻礙經濟發展,必須不能靠上嘴皮子搭下嘴皮子,研究、數據一個都不能少。
沒錯,拿出真憑實據的時候到了。2019年9月23日,“打造為經濟和企業保駕護航的環境法”論壇在京舉行。論壇期間,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法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竺效教授團隊發布了一項新研究發現。
梳理如下:

再來看一下另一組數據: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國民經濟數據顯示,GDP總量同比增長6.3%。也即是說,經濟發展仍保持增速。
2012年到2015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從將近3萬億元增長到了4.5萬億元,節能產業和環保產業年增長率都超過了20%。也即是說,環保行業總產值保持上升態勢,對整個經濟發展的貢獻值為正數。
2018年,我國環保企業超過3萬家,從業人員超過350萬人,總產值估測越過了8萬億門檻。也即是說,環保行業發展對整個經濟發展持續保持正貢獻值。
具體到某個地方,以上海為例:
根據上海市公開資料顯示,自2017年以來,社會環保投入占GDP比重始終不低于3%。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公布的GDP數值同比上年增長接近6%,總量居城市GDP排行榜。也即是說,【環保和經濟只能二選一】的論調明顯無法站住腳。
縱觀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 30強排行榜,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等,均在生態環保推進上有著亮眼的成績。也就更能說明,環保和經濟反向作用論不成立。
跟隨時代變遷,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個新概念——綠色經濟。
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和諧為目的,想要“魚與熊掌兼得”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生態農業、循環工業、持續服務業,三位一體的新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嶄露頭角。
就像垃圾分類熱潮曾一度令垃圾桶爆賣售罄;“煤改電”、“煤改氣”等清潔供暖工程的實施將地熱、空氣源泵、天然氣等行業帶入了新一輪春天;在空氣質量、水環境改善的道路上,新風系統、空氣凈化設備、凈水設備等成為家居新標配電器;“美麗鄉村”建設開啟了鄉村振興的另一條坦途,助力生態旅游、有機蔬果、農家樂等就地扎根......
2018年,全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近80%,PM2.5同比下降近10%,地表水優良率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的同時,國內生產總值達90萬億元,同比增長6.6%。也即是說,我國探索“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雙贏路子的做法經得起考驗。
為了GDP的“含綠量”,堅持不懈以綠色經濟為出發點,實現能源和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產品附加值高、生產方式更清潔、工藝水平加速提升,正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方式。
業內專家就曾表示,真正的環保不會僅憑熱情和理念驅動,而是有一套足以貫通上下游,著眼于長遠利益的商業模式作為保障。從宏觀的、生態鏈的角度去考量和規劃,不斷構建和改善融合環保理念的商業運營模式,才能追求環境、社會和經濟的三方平衡。
也即是說,環境保護和商業利益是站在同一個平面上的,那么既然如此,也就表明,環保和經濟發展不可能站在彼此的對立面。
如果說“盈利的環保,才是可持續的環保”,那么可持續的環保也必然是盈利的,也即是在推動經濟發展的能力上毋庸置疑。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