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對土壤修復,即土壤生態環境改善和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視是有目共睹的。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而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復無疑面臨著復雜的污染成分和較高的技術門檻。
尤其是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修復,易積累、難轉移,危害級別高。先來看一下,土壤污染中通常會出現的重金屬都有哪些:
一般來說,重金屬在土壤中的表現形態各異,來源復雜,無法被微生物分解。那么,如何檢測土壤是否重金屬超標呢?
基本流程就是采集樣本→處理分析→試驗測定→報告整理:
采集樣本:原則是隨機、等量、多點混合,以確保采集的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處理分析:登記編號,經過風干、磨碎、過篩等程序,進行預處理、深度處理和檢測。
檢測方法:①采用試劑,比如硝酸、鹽酸、氫氟酸等 ②采用儀器儀表,比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聚四氟乙烯坩堝等。
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工程通常會采用哪些技術呢?
規模化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的主要適用技術是兩種:土壤重金屬活性化學鈍化/穩定化技術和植物修復技術。對比一下,前者成本低,后者簡便易行,對環境擾動小。不過,都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所以往往采用組合工藝的形式更為有效。
而在很多土壤重金屬修復案例中,都能看到土壤修復劑的應用,這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手段。常見的土壤修復劑包括有機酸、氨基多羥基酸、有機質等,往往能起到較好的刺激生物酶活性,分離金屬離子,減少重金屬毒性的作用。
目前,還有很多研究聚焦玉米秸稈生物炭作為改良劑的可行性。實驗表明,生物炭能夠提高土壤PH和CEC值,能夠使重金屬形態發生變化,鈍化效果明顯。
至于國家對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修復事業的支持力度,從政策角度可見端倪。2016年,出臺了“土十條”,2018年出臺了工礦用土壤環境管理辦法,緊接著還有土壤污染防治法等,這都是直接與其相關的。而無論是環境保護法、氣十條、水十條,還是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或者排污許可證實施方案、“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都將土壤污染防治列入其中。
生態,本就是一個整體,土壤污染防治需要從各個方面掃清障礙,攻克難點。例如土壤修復領域的標準不夠完善,就一直有專家在研究、討論和編制更新的標準。前不久,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才剛剛召開了《污染地塊綠色可持續修復通則》團體標準審議會,一致通過審議。
不可否認的是,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目前還存在規模化治理欠缺,技術儲備不足,技術路線模糊,示范或可推廣經驗不足等問題,但成長速度還是令人欣喜的。已經有預測稱,土壤修復在“十三五”期間釋放市場空間將近5000億元,重金屬污染修復作為其中的重點,可撬動的市場投資已經可見一斑。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