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會議新聞】 3月5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讓人民群眾享有美麗宜居環境。
如何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2019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以及人大代表聚焦綠色發展紛紛建言。
:
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
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 大力推動綠色發展
國務院總理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要改革完善相關制度,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把綠色發展作為一種增長動力,與對綠色發展的理解直接相關。在傳統認識中,通常把綠色發展等同于污染治理、環境保護,理解為對傳統工業化模式缺陷的修補或糾偏。事實上,綠色發展是與傳統工業化模式相競爭并可能獲勝、更具優越性的一種新發展模式,將會帶動巨大的消費、創新和經濟增長新動能。
要轉變并提升對綠色發展的理解,逐步形成全社會的新共識;加快推動生態資本度量、核算、交易;積極探索并形成綠色發展的行動目標和激勵機制等。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溫娟:
聯建聯防聯治 提升百姓幸福感
2018年,天津與北京、河北攜手聯建聯防聯治,持續不斷努力,天更藍了、地更綠了、水更清了,百姓的綠色幸福感明顯增強了。
京津冀區域整體環境空氣質量和引灤入津入境水質有了持續明顯的改善。結合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溫娟建議,要加強陸海統籌,河海聯動,在環渤海三省一市設立統一的協調管理機構。將天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736平方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875平方公里的濕地納入京津冀東部生態走廊,構建首都東南部綠色生態屏障,拱衛首都,與雄安、承德協同共建京津冀生態“綠肺”。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師范大學校長劉同德:
協同加強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落實好的殷切重托,保護好母親河,僅靠源頭省份力量薄弱,難以為繼,必須樹立流域生命共同體理念,按照受益補償原則,充分調動起全流域的力量,開展流域省份協同保護、共建共享。為此建議,制定行動計劃,將三江流域協同保護三江源共建共享機制作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納入國家戰略加以推進。同時,構建協同機制,從設立流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構、搭建流域生態環境監管一體化平臺、健全流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標準等方面入手,協同加強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可以相得益彰。我們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須穿‘新鞋’、走‘綠道’。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徐恒秋:
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有機統一、相輔相成
加快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必須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堅、久久為功。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大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力度;不斷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繼續完善“互聯網+”和生態環境大數據系統建設,實現排污單位自動監控設備“安裝、聯網、監管”三個全覆蓋,對重點排污單位及第三方運維單位實施及時有效自動監管;加快構建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推動主體責任和監管職責落實到位,加快形成齊抓共管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局面,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江淮。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大學林學院院長丁貴杰:
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
貴州要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繼續實施好“藍天、青山、碧水、凈土”保衛戰。
在工業生產方面,要管控好企業生產過程排出的廢氣、廢水、殘渣等,使其真正通過處理后再排放。去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即改變過去以市場銷售定產的觀念,將企業廢氣、廢渣等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此倒逼企業有效解決污染排放等問題。在農業生產方式上,繼續推動農藥、化肥減量使用。在造林植綠方面,更加注重樹種的組成、林種的配置,加大對現有林的管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擁有良好生態資源,就是我們加快發展的潛力和動力。”丁貴杰建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大型企業,用良好的生活環境吸引優秀人才;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思路,進一步做大做強生態產業、生態旅游、新興工業等,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推動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以更加扎實有力的行動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蔣超良:
生態優先要一寸不讓,綠色發展的積極性也要半分不松
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雙十工程”,全力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
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原則和思路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普惠的民生福祉,讓綠色成為荊楚大地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
我們要對標重要講話精神,牢記視察湖北時的殷殷囑托,深刻認識肩負的職責和使命,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賀恒揚:
司法辦案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司法辦案是直接的保護。”賀恒揚表示,重慶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刑事檢察、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和公益訴訟檢察這“四大檢察”職能作用,依法精準辦理各類涉長江案件,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在賀恒揚看來,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是檢察機關融入大局、服務大局的外在要求和內在體現。下一步,重慶市檢察機關將加強組織領導,突出工作責任落實,成立全市檢察機關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積極爭取支持,凝聚監督工作合力;抓好專項行動,加大公益訴訟辦案力度;完善工作機制,提高公益訴訟履職能力。
為更好地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他建議建立健全“共抓大保護”檢察一體化工作機制。進一步整合沿長江經濟帶11省市檢察資源,加強區域聯動,實現信息共享。通過定期通報工作情況、適時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分析總結辦案情況等,增強沿長江流域檢察機關環保聯動執法力度,形成“共抓大保護”的監督合力。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壽子琪:
要推進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需要在生態環境方面做一些工作,長三角地區要為我國綠色發展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走出一條示范之路,要堅守環境質量底線。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長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大春:
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
當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四梁八柱”已搭建完成,亟需創建國家級試驗區,統籌把握“五大關系”,全面做好“三篇文章”,探索長江經濟帶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前無先例可循,外無經驗可鑒。沿江各省市在具體實踐中,雖有一些成功做法和特色亮點,但總體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設立國家試驗區,在資源整合、制度建設、產業培育、項目運作等各個方面,先行先試、大膽實踐,有利于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成熟路徑。而湖北區位特殊、功能特殊、基礎較好,可率先打造以江漢平原為主體的長江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國家試驗區。
原標題:兩會聲音 | 堅定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