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順利推進”,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的這句話令人振奮。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正式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年,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對20個省、自治區的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情況“回頭看”成效顯著,推動解決了一大批多年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環保壓力得到有效傳導,相關法規政策逐步完善,各級政府和相關行業企業治污動力顯著提升。
2018年,環保產業發展中風險與機遇并存。這一年,環保產業緊跟政策導向,積極融入新時代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局,成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支撐。企業創新能力繼續增強,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升,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環保產業總體呈現可持續發展態勢。
展望2019,我國環保產業正處于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重要節點,雖然社會各界對環保產業發展既有期待又有困惑,但環保市場依然保持較高增速,前景廣闊,未來大有可為。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水環境質量趨向好轉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是2018年各地的重點工作之一。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和《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推進。在政府監管、企業跟進、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多方面協作下,2018年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正趨向好轉。隨著農村污水和黑臭水體綜合整治的開展,水污染治理行業市場總體仍呈上升趨勢。
在工業廢水治理方面,政策和標準的加嚴,帶來了市場機遇,也推動了行業進步。 2018年,生態環境部先后發布了船舶水污染和飲料酒制造業的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并制定了屠宰及肉類加工、制漿造紙、制糖、陶瓷、煉焦化學、玻璃制造等行業污染防治技術指南。此外,還制定出了農副食品加工、酒和飲料制造、畜禽養殖、肥料制作、水處理等多個行業的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科學有效地指導了各類工業廢水的排放和治理。這些政策標準的實施,推動工業廢水治理更加規范化。
在城鎮污水處理領域,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在2018年持續開展并取得階段性成果。隨著專項督查、回頭看等工作的加強和實施立案處罰,對環境企業治理工作和安全、穩定運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讓企業面臨更加艱巨的挑戰,有效促進了這項工作全面推進。隨著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的開展,各地正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盡快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同時,管網修復方面的新技術和新裝備大量涌現。
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我國“十三五”的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將從2.17億m³/d提升至2.68億m³/d,新增污水處理設施所需投資金額也將達1500多億元。新一輪污水處理提標改造正在路上,污泥處置工作也任重道遠。雖然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基本實現了污泥的初步減量化,但距離實現污泥的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要求尚有較大差距。
作為新增領域,農村污水處理近兩年一直處于爆發式增長狀態。2018年2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提出要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隨著《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的頒布,四川、遼寧、陜西等地相繼制定了農村污染治理行動方案,為農村水環境的改善提供了政策支持。這些政策的出臺,為農村污水處理行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優先考慮成熟可靠和運行維護要求低的工藝,鼓勵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治理模式。
通過不斷努力,我國逐步形成了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水環境治理體系。產業發展也推動了技術進步。在水污染治理領域,活性污泥法及各類變形工藝以及膜生物反應器仍廣泛應用于各類城鎮和工業園區綜合污水處理系統中;納米技術、催化氧化技術、輻射技術等新興技術也逐漸開始被市場接受和采納。
隨著環保稅、排污許可證的實施,加上各地環保政策持續加碼,2019年的水污染治理市場仍將蓬勃發展。圍繞“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殲滅戰”,各類污水處理專用機械、市政管網、污泥處理處置等設備,以及膜組件、藥劑等環保產品仍將有極大的市場需求。“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的推進,將促進小型化、自動化、一體化污水處理系統和生態養殖、種植等領域蓬勃發展。“加強江河湖庫水生態系統保護”,將促進區域綜合修復建設工程的防滲系統以及河道生態修復等新型裝備和產品制造業的發展。隨著《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等措施的實施,“流域與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工作展開,將促進工業廢水處理的核心設備、材料及藥劑的生產制造,同時水環境監測儀器設備以及應急管理平臺和軟件系統的發展將令業內矚目。
多學科融合、產業和技術融合、系統思維是促進污水治理行業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源、廠、網、河聯動,以信息化和智慧化手段為依托的廠網河一體化管理模式,是污水處理行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經過清庫行動后,PPP項目的發展趨向規范,國家對PPP入庫項目從嚴審查,產業整體上開始從增量擴張逐步向存量優化演替,PPP項目正走向理性發展的正常模式。
全面推進藍天保衛戰,對產業發展提出高要求
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國家和地方陸續出臺更為嚴格的環保政策和排放標準,加之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強化督查等工作的開展,成為推動地方和企業的改造動力,也對環保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為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幾年來,煤電超低排放改造持續推進。根據生態環境部的數據,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國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0億千瓦,占全國煤電總裝機容量的71%。2018年,全國煤電超低排放改造任務為4868萬千瓦。目前,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已近尾聲,非電行業大氣污染治理升級改造已成趨勢,市場空間較大。2018年,鋼鐵超低排放開啟非電煙氣治理大幕,河北、天津、河南等地陸續出臺方案,明確超低排放改造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大氣污染治理技術持續進步。比如,低低溫電除塵和濕式電除塵技術得到進一步提升,水泥窯煙氣塵硝一體化治理技術已被推廣應用,電除塵技術將繼續向超低排放、節能降耗、協同控制、智能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在袋式除塵方面,新型內外濾袋式除塵器結構開發、預荷電袋濾新技術、袋式除塵系統智能化網絡化技術、褶皺濾袋新產品開發等取得重大進展。在脫硫脫硝方面,脫除燃煤煙氣中三氧化硫、發展低成本、率脫硫費廢水排放技術等成為未來發展方向。
大氣污染治理仍是2019年的環保重點工作,非電煙氣治理改造需求預期持續升溫,各地陸續出臺非電行業超低排放標準,推動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同時,資金面逐漸放寬,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將得到較大改善。隨著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環境執法監督機制等完善,這將助推大氣環保市場景氣度提升,利好行業發展。
2018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確定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為重點,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組織實施VOCs專項整治,著力補齊VOCs污染防治短板。目前,大部分地區已經出臺了省市級行動計劃,工業源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治理是中心工作之一。據悉,多項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排放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正在持續推進。多項政策措施的出臺,成為行業發展的助推劑。
VOCs的排放所涉及的行業眾多,量大面廣。2018年度多個省市區根據相應的VOCs綜合治理規劃和相關的整治方案,公布了涉VOCs排污企業治理名單,VOCs治理行業已經成為當前階段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之一,也促進VOCs治理產業有了較快發展。但在行業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治理設施的安全問題,技術濫用問題,低價中標問題等,需要切實加強行業自律,共同促進行業良性發展。分析認為,2019年的VOCs治理工作將逐步走入精細化、持續化、規范化的軌道,通過加強源頭替代、過程控制和無組織排放控制、末端治理等,實現VOCs減排。
2018年,對機動車污染防治的重視已上升到的程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將“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提升至“標志性的重大戰役”的高度?!洞蜈A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加快車船結構升級、加快油品質量升級、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等計劃。與此同時,京津冀、山東等省市也陸續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攻堅方案,提出通過采取“嚴格源頭控制、強化在用車監管、推進高排放車治理、鼓勵老舊車淘汰和加強油品質量管理”等綜合措施來推動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
隨著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加強,一方面新車排放法規的不斷升級,通過采用更先進的尾氣后處理裝置、電控技術等技術措施,新車的污染排放大幅降低;另一方面高排放柴油車、營運汽油車(如出租車等)和非道路機械等成為機動車污染物控制的重點。這些都將為機動車后處理裝置系統及各相關零部件(載體、催化劑、傳感器、襯墊以及系統開發集成)帶來巨大的市場潛力。健全在用車排放檢測與維修體系、建立基于OBD檢查的排放監管體系、實現新車排放控制技術提升及監管能力建設、實施高排放柴油車和非道路機械排放治理升級、加快出租車三元催化器替代等,都將成為2019年的機動車污染治理行業發展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