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2018上半年,環保稅征收近97億,征管和運行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中。而綠色稅制的正向激勵作用已經可見一斑,為企業排污戴上“緊箍咒”,倒逼企業直面轉型升級的陣痛和長遠利益,形成了有效的經濟制衡。
2018年8月15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新數據,第二季度環保稅征收52.2億元,而整個上半年征收了96.8億元。其中,鋼鐵、火電、水泥以及化工等行業占了環保稅申報入庫的大頭部分。
自1月1日環保稅法正式生效以來,“費”改“稅”的過渡平穩而順利,征管運行等各方面在前期準備到位的條件下進行著。在全國各級稅務、財政、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門的協作下,環保稅已經初步可見節能減排的導向作用。
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副司長孫群透露,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申報量相較上一年同期均有下降。可見,從排污費改為環保稅,在立法上確定其地位,相當于給倒逼企業減排添加“緊箍咒”。
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
在這樣的原則下,環保稅給排污企業發出了強烈的引導信號:不想繳稅,不如減排;減排甚至零排后就能節省成本;節省的成本能夠助力企業技術投入,創收和增收。
言下之意,何樂而不為。而實際上,看似“增負”的舉動實則在督促企業節能減排、綠色生產的同時,也是將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上了日程,以謀求企業和市場的長遠利益。綠色稅收調控,有其強制性,重要的是傳導治污壓力,并且直接將責任分攤至企業主體。
“要我減排”,這是環保稅開征后階段的目標。以此鞭策排污企業,尤其是鋼鐵、水泥、火電這樣的重污染企業,加快工藝改良的步伐,以創新促減排,靠減排降成本,增強環保意識,并且更積極走向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
減稅優惠,先苦后甜,少繳不繳,主動減排
“我要減排”,這是環保稅征收的初衷所在。轉型陣痛不可避免,如何倒逼企業下定決心,從取舍中看向長遠效益的收獲,環保稅的設立功不可沒。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月余前的公告,截至4月18日,首季環保稅減免稅收優惠惠及3.5萬戶左右的納稅人。
將“少排少征”原則貫徹到底,走出污染漩渦,主動謀求環境與經濟雙效益的企業在環保稅制度下真正嘗到了“甜頭”。催繳不是目的,鼓勵綠色生產才是,幫助更多企業直面產業升級的陣痛,環保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而在陣痛之后,企業將真正揭開環保稅“減負”的另一面。作為排污的主體,企業的環境保護投入或早或晚,只是時間問題,但是越早投入就意味著能越早享受環保稅帶來的優惠,無形中也是一筆減支賬。
發揮杠桿作用,形成版圖覆蓋,撬動轉型升級
制度上約束,經濟上制衡,環保稅能起到的杠桿作用絕非虛言。由上所述就能看出,排污征稅無論是希望企業引進環保設備,自建污水處理廠也好,還是與專業環保企業合作也好,都不過是用未來的可得利益換取現在的既得利益。
由于環境監管的加強,躲避環保檢查,偽造監測數據,違規直排等行為需要承擔的行政甚至是刑事責任大幅提高了環境違法成本。因此,在精細化監管措施密集落地的當下,環保稅在前,司法震懾在后,基本形成了嚴密的防護網。
至此,企業又被推向了獲取環保稅優惠的這個起點。因為環保稅不僅覆蓋面廣,且作用直接明了,相當于“環境賬”和“效益賬”兩賬同算,而不管怎么算都還是減排節能劃算。所以,很顯然,環保稅強化企業環保意識,撬動轉型升級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