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燃油車好還是新能源汽車好?這個問題放在當下可能答案不一,可放在未來卻并不是值得爭論的話題。注定風雨飄搖,誰能殺出重圍?
截至2018年7月10日,成品油價格已經完成了8次上漲,汽油和柴油分別累計每噸上調880元和845元。究其原因,原油市場動蕩,原油需求強勁,以及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等都有或多或少的關系。
不管原因為何,想來絕大部分有車的朋友也是隨油價的變動跌宕起伏了一把。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還預測,短期內油價上漲趨勢明顯,未來高位震蕩也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說,比起喝汽油的,跟充電電纜打交道的新能源汽車算得上是“肚里有譜”。誰也不能預料,成品油價格還會迎來多大的漲幅,但是業界已經肯定,這是新能源汽車發光發熱的好時機。
汽油 VS新能源
92#汽油的7元時代,想必車主們并不是那么想念。這也從側面突出,新能源汽車的優越性不僅在于清潔環保,使用成本低更是不爭的事實。一邊在“漲漲漲”,另一邊也在“漲漲漲”,不過前者漲的是價格,后者漲的大約就是人氣了吧。
這,就是傳統汽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當下情況的真實寫照。畢竟從實測和市場調查來看,新能源汽車使用成本,包括養護費用和耗電費用,比照燃油車呈幾倍數的下降輕輕松松。
環保又經濟,若不是遲遲未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里程焦慮”和基建不匹配困擾,恐怕傳統燃油車退出歷史舞臺的時間線會大大提前。盡管如此,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依舊能夠用“日新月異”來形容。
市場景氣度不減
中汽協新公開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上升了111.5%。而且,更令業界振奮的是,新能源商用車銷量同比下滑的情況下,乘用車卻出現了7成的增長。這代表,私家用車傾向新能源的越來越多。
百萬輛全年銷售預期真的有可能實現嗎?不少人大約都在期待著時間給出這個答案。
只是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雙積分制度的來臨,隨著《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的下發,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洗牌如狂風暴雨般來得又快又急,整個車市在進入白熱化爭奪的同時,產品的升級換代還是備受矚目的。
觀望,在政策推波助瀾的背后,更多消費者難以避免地動搖。只差壓倒駱駝的后一根稻草,或是車型,或是續航升級,或是設計出彩,或是智能化更高等等,都有望引動新一波新能源汽車購買熱情。
沒錯,行業洗牌的過程雖然會帶來一定的震蕩和起伏,但是市場經濟主導的轉變卻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大浪淘沙,終留下的金子會獲得更高的消費者滿意度,強化自身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而不是依靠補貼、綠牌、非限行這樣的政策支撐。
競爭熱度攀升
半年眨眼間飛逝,車企你爭我奪平添了更多緊張氣氛。
比亞迪公開業績,新能源汽車銷售量7萬多輛,同比上漲40%以上;北汽新能源整車銷售近5.5萬輛,同比增長逾78%;上汽能源累計銷量達4.4萬輛,數據已超2017全年;奇瑞新能源,銷量雖不比上述幾家,同比增長率卻是實打實的250%多。
硝煙味撲面而來,可不僅僅是內部比拼,更有外部壓力。畢竟,就汽車產業而言,我國從核心技術到制造能力都遠遠不如德國、美國、法國之流。正是因為如此,不少人才寄希望于中國的沃土能成就新能源汽車的“換道超車”。
雖說,美國打響貿易戰,聲稱要打壓“中國制造2025”相關技術出口,還一度引起了國內憤懣。也還是不得不承認,結合一波三折的“封殺中興”事件,中國制造核心競爭力仍不夠強,新能源汽車亦如是。
國產化迎接挑戰
特斯拉上海建廠協議已經敲定,與特斯拉分庭抗禮的Fisker(菲斯克)也計劃在我國建廠,甚至已經考察了杭州選址。海外新能源汽車廠商一致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態勢良好,潛力,吹響了分割國內市場份額的號角。
反觀國內汽車廠商,該用什么樣的狀態迎接強勢資本和技術的沖擊呢?
警鐘長鳴,借勢而起。正如我國專家的霸氣回應:“新能源技術進步、產業革命是不可阻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技術不斷進步也是必然的。”
懷揣著“換道超車”的夢想,“2018 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論壇”繪制藍圖,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一周年紀念見證著中國前進的腳步。預見未來,沒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