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2018年的秋分顯得格外不同,“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誕生究竟將為農村、農民、農業帶來什么呢?肯定農民為社會帶來生產價值的背后,我們也將看到更多屬于美麗鄉村,綠色農業的新故事。
2018年的秋分,將跟往年都有點不同,一個屬于農民,屬于“豐收”的節日從這里開始。沒錯,這就是近兩日人們關注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正式設立的消息。
農村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6月2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以節為媒,人們得以釋放情感、傳承文化、聚焦“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也就是說,“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誕生是具有社會和文化價值的。
這也體現在,豐收節慶活動的時間點詮釋了“取物有時”原則,讓更多人關注自然這個大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年年迎豐收暗合“生生不息”理念,這對于深刻理解循環利用的價值有著很好的宣傳意義。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符合目前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也對我國發展新農業,構建生態產業鏈起著補充動能的作用。業界分析,節慶活動將是一個展示農產品的舞臺,倒逼農產品供給端品質提升。
之間,我們也提到過,綠色農業發展在打通產業鏈流通渠道這個問題上始終有邁不過的坎。那么,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到來是否會是一個良機呢?
例如,一到豐收季,各地就開始抓秸稈禁燒問題,加大秸稈資源再利用宣傳。目前常見的就是秸稈還田。不過,具有高附加值的秸稈煤、秸稈成型燃料、秸稈制沼氣、秸稈造紙等資源化利用方式卻存在信息不對等的窘境。
撇開成本、經營模式、技術水平這些不談,如何讓更多人認識到農業廢棄物可以變成高附加值的另一種資源,讓參與進來的有資質企業能更有效地運作就歸屬于宣傳層面了。那么,這種為農民量身定做的交流盛會顯然是難得的機會。
只有更多人主動參與到綠色農業循環生態鏈的構建中來,更多農民群眾投身于現代化農業生產過程中去,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徹底走上“高質量”道路。
另一方面,豐收節來臨之際,傳揚新農業發展理念也會事半功倍,示范區的榜樣作用相當于打開了增幅器。
實際上,為了引導我國農業走上綠色、生態、可循環正軌,不少地方展開了針對性培訓與宣傳,關于機械化農耕的,關于秸稈處置的,關于清潔養殖的,關于生物質能源的,關于農膜和農藥使用的,等等。
一部分農村和農田在地方的倡導和支持下,走出了變革之路,如發展“稻蝦同養”模式的,如一田雙種的,如秸稈換有機肥的,如建沼氣池的,都有重大收獲。口耳相傳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獨屬于農民群眾的狂歡盛宴也不失為一個信息飛速傳播的有效渠道。
如今,“豐收”的寓意得到了豐富和充盈,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很多值得探究的深意。在農業面源污染獲得大范圍關注的當下,人們的獲得感已經不僅局限于食物的豐收,還在乎食品安全、土壤健康、水源水質、空氣質量……
農業,它不再是一個充斥著農藥入土、糞便入河、農膜殘留、COD超標這樣一系列污染字眼的傳統產業。隨著環保意識的覺醒,生產能力的提高,科技水平的進步,從農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新動能支撐起了農業這個社會經濟大板塊的升級轉型。
游青山綠水,憶快樂老家,今年的“豐收”總顯得比往年更“綠”了一些。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