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并購一直是近年來環保市場關注的焦點。業內人士認為,在國內市場日趨飽和的情況下,更深程度參與環境治理,并借助收購等方式開疆拓土成為多數新晉選手或是老牌的優選。與此同時,環保產業也正逐步走向從大到強的新生態。
環境治理利好政策頻傳,各類企業蜂擁而入,環保自此成為資金流向的熱土。從2015年到2017年,環保并購進入穩定期,每年交易額都在350—412億元左右。另據媒體報道,僅在2018年2月,累計8起并購案交易額已接近30億元。
近年來,環保產業已連續五年以超過13.8%的增速蓬勃發展。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的決心和力度保護生態環境,要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社科院預計,未來三年內,環保投入每年將高達1.89萬億元,同期環保投資總額有望接近15.9萬億元。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進一步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水生態環境修復、土壤監測、清潔能源等應用板塊。這也意味著環保產業空間仍將持續且有力地推進。
巨大的市場蛋糕吸引了不少企業跑馬圈地。一方面,部分傳統產能過剩行業企業通過并購,切入環保行業尋求新的增長點。歷經此前高估值階段,傳統行業的能源、煤炭等板塊急需轉型升級,其中一些“龐然大物”進軍環保,由此引發出更多并購。以葛洲壩為例,重資收購凱丹水務,在開拓水處理板塊之余,加快企業向新興業務轉型升級的步伐。再者,主業為風機制造的上風高科先后通過并購進軍環境監測、垃圾焚燒發電板塊。
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并購拓展產業鏈、打造綜合環保服務商,誠如中聯重科此前高價收購兩家環保企業,向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商轉型。還有一些企業,所處行業與環保較為緊密,以PPP模式為切入口,通過并購方式競逐更大的產業蛋糕。誠如近年來“大動作”頻頻的東方園林,先后以并購方式加速布局水處理、廢棄物回收處置等領域,并逐步走向覆蓋生態環境治理的全產業鏈翹楚。
分析人士認為,環保并購在加劇產業競爭的同時,也給市場注入了大批資金流,進一步促進產業良性發展。而大量資本的不斷涌入,必然加劇環保產業結構性重組。截至目前,環保企業超過3萬家,上市環保企業約百家,但整體以中小企業居多。對于身處其中的環保企業來說,要想壯大除了靠內生增長,就是靠外部并購。無論是外來企業還是行業內企業,在并購潮之中都需要把握好方向。隨著產業的發展升級,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更加表現為技術競爭、人才競爭、服務競爭。
在資本市場、新三板、產業內部分化淘汰、競爭加劇等因素皆釋放后,環保并購市場趨于理性。期間,野蠻生長的青春期已經過去,短期內并購體量不太可能再邁一個臺階。2018年行業依靠并購開疆拓土的情況仍將持續,但并購規模將趨于穩定,預計將維持在350億元。而一批綜合實力強、具有市場帶動能力的產業集團也將脫穎而出,企業規模和在整個行業的占比會越來越大,大量資金會繼續向“獨角獸”集中。
國內機構預測,環保企業并購案例和規模都呈逐年上漲態勢,未來行業整合仍將保持增長。對于環保企業而言,如果只局限于某一領域,空間有限,很難做大。反之,大量環保企業逐步壯大,細分領域相繼崛起的態勢下,環保產業并購規模有望繼續增加。正如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曾指出的,“環保行業的并購重組每年都會有比較大的增長,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