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3月17日,作為環境保護的又一次深刻變革,亦是綠色發展的一項重要頂層設計,備受矚目的生態環境部正式組建。從強化山水林田湖整體系統修復,到生態綜合治理,此次新成立的生態環境部終統一了長期分散的生態環境監管職責。
從建立到不斷演進的十年時間,環保部再次迎來機構調整:3月17日,環境保護部退出歷史舞臺,在全部職責和其他部門職責整合基礎上,生態環境部正式組建。3月19日,李干杰成為首任生態環境部部長。而由此折射出的,是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正不斷升級。為打好攻堅戰,李部長坦言,“未來工作的三個主要目標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和環境風險管控。”
在過去40多年里,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板塊。尤其是近年來,從十九大報告明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藍天、水清、地綠三大戰役路線圖漸明,再到生態環境部精彩亮相,中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可見一斑。在一系列頂層設計與中央環保督察帶來的綠色風暴背后,以藍天保衛戰為標志的污染防治舉措先后亮相。
而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中,環保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既是督查行動方案制定者,又是行動的組織者和實踐者。但與此同時,環保相關職責分布在多個機構兩大發展掣肘愈發凸顯:各領域所涉及的職能部門交叉;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痛點。在一些業界人士看來,另一大挑戰在于,不同部門之間的各種錯綜復雜協作關系帶來了較高的管理成本,也呈現出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突出問題。
誠如在水環境治理過程中,由于監管權力分散,以致出了問題卻無人“接盤”,追根究底即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一管理。因而,如何通過提升部門協作效率、降低成本以進一步增強環保執法剛性,成為當前生態環保建設的新風向標。本次機構改革方案對此作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進。與以往不同,這次不再是環保部提升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整合了碎片化職能,把分散在各個部門有關污染監管治理的職責集中在一起。
在此次改革中,環保部并未拿出去職能,都是在做加法。用李部長的話說,生態環境部“未來的工作范圍更寬、事情更多、挑戰更大”。具體來看,生態環境部整合了多項零落在其他部門的環保職責,誠如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職責,國土部負責監管地下水污染,水利部則相應負責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職責。隨著國家環保事業發展,終要實現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相統一。
管理職責調整亦是此番強調對象。生態環境部的職責呈現出了新風向:“九龍治水”亂象得以根治。從監管者層面考量,肩負著超大規模體量和職責的生態環境部實則是把“把原來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職責統一起來”。具體來看,打通了打通地上地下、打通岸上水里、打通陸地海洋、打通城市農村、打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五大具體層面。而這“五個打通”,也透露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新時代的新格局。
可以預見的是,從頂層設計到環境監管,環境保護正逐步變成各部門聯動協調的“大時代”。無論是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還是深入推進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未來都將面臨一場場攻堅戰。而此前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問題,現在變為部門內部的協調問題,依然需要一個長期的磨合和適應過程。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