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從水污染防治、大氣防治到土壤修復,從陸地環境治理到海洋生態環保,這是我國環境治理向縱深拓展的必然結果。近期,海洋生態獲得關注,如何治理海洋環境污染、修復海洋生態值得深思。

不能承受污染之重 環境治理怎能“輕視”海洋
保護海洋生態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應有之義,在環境治理中,必須堅持海陸污染的同防同治。
近日,有媒體曝出,一名英國男子在巴厘島海域潛水時,被成片的垃圾包圍,鏡頭下的海水觸不驚心。不止于此,在印度尼西亞潛水的一名國外攝像師也有類似經歷,當他潛入海洋后,周圍環繞的并不是各種海洋生物,而是漂浮的塑料垃圾。
不可否認,在我國,海洋污染形勢同樣嚴峻。隨著我國“藍海”戰略的推進、海洋旅游業的開發,人類在海洋上的活動日益頻繁,而各種污染也開始逐漸侵蝕著海洋生態環境。填海造地、圍海養殖、持續幾十年的“海洋開發熱”等行為,使得海水水質惡化、垃圾堆積成山、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
在今年年初的圍填海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海洋局指出,全國共有陸源入海污染源9600個,這就意味著平均2公里海岸線就存在一個污染源。同時,相對于陸地上的環境治理,全國各地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呈滯后態勢。因而,海洋環境保護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短板中的短板”。
看到了短板就必須加快補齊,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更是如此。自首部《海洋環境保護法》頒布以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尤其是隨著環境治理向縱深階段挺進,政策體系建設日漸完善,一系列治理措施相繼出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底出臺的《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7年-2020年)》,提出海洋生態保護從修復治理、開發利用、生態保護、監測評價、污染控制以及風險防范六方面布局。加之3月13日,國務院提請審議表示組建生態環境部,將監督國家海洋局的海洋環境保護職責,也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邁入新階段。
除了在政策方面的補充,中國環保在線查閱資料發現,各地正加快推進海陸同治的生態治理模式。如:海南構建海洋生態保護檢察監督體系;山東創新綠色發展機制,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海洋垃圾治理“廈門模式”被點贊……于是,“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理念開始受到推廣。
如今,海洋生態受到關注,海洋保護和開發有序推進、全面提升海洋環境治理能力已成為業內普遍共識。與此同時,“生態+海洋”的綜合管理體系正在完善,“從嚴管海、生態用海、系統護海、著力凈海”是今后海洋資源開發的關鍵詞。
海洋生態環境應該如何保護?業內有人表示,先要建立健全海洋生態補償法律機制,再瞄準亟待突破的主要問題,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案。當然,在這過程中,政府的支持以及財政資金的投入必不可少。
而中國環保在線認為,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中,應做好“防治+修復+保護”的有機結合。海洋承受著來自陸海的雙重污染和開發壓力,其生態環境的退化,根源在于入海污染物總量超過了海洋環境容量。因此,既要堵住陸地上的污染物入侵,也要減少“本土”污染源的產生,做好監測與治理并舉的防范工作。
針對已遭受污染的地區,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步伐,重點整治水污染和固廢污染。而對于尚未污染或污染不嚴重的地區,堅持源頭預防、風險管控的原則,鼓勵人人都參與到海洋環保之中。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