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啟動實施。這標志著我國環境保護領域“費改稅”將以立法形式確認固化,也意味著我國施行了近40年的排污收費制度將退出歷史舞臺。業內人士“七嘴八舌”,有關環保稅的討論熱度不斷攀升。
201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正式施行。有業內人士預計,環保稅一旦開征,規模將遠超現行排污費,年征收或達到500億元。
“環境保護稅法是我國首部專門體現 綠色稅制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說,該法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改革任務后制定的部稅法。
“作為我國明確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獨立型環境稅稅種,環境保護稅的重要意義正在于構建綠色財稅體制、調節排污者污染治理行為、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體系等。”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表示,“環保稅的開征,將促使企業進行生產設備的更新和技術的創新,迫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得不將社會成本考慮進去,這也將推動企業綠色轉型。”
蘇州大學副教授陳忠介紹,“征收環保稅主要是為了遏制企業的排放污染的行為,使得我們的環境更加美好,為全國人民打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環境,這是我們全國人民所希望的,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所必然期望的。”
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環保稅的開征,對企業將產生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增加企業綜合成本,環保稅的開征,勢必會導致環境成本的產生,而環境成本屬于企業生產成本,終會導致企業總成本增加。二是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和創新,企業不管是出于自愿還是被迫,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購買先進的節能設備,都是當務之急。三是根據環保稅的稅收優惠,把企業業務范圍等向稅收優惠靠攏,從而為企業合理避稅。”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指出,“從目前報道的信息來看,征收環保稅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一個頂層設計,主要還是照顧到各地情況,出于平衡考慮。在掌握節奏、平衡利益的同時,必須有全國一盤棋的思考,目的在于將征收環保稅的壓力轉化為企業主體加大技術改造、自覺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內在動力。”
網民“胡建兵”建議,“征收環保稅后,要明確各方的權責。通過環保稅這個杠桿,調節發展和保護的關系,透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有關部門必須轉變環境保護行政機制為主的理念,解決制約中國環保行業發展投資資金不足、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
還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環保稅的根本目的在于“環保”,而“稅”只是手段。環境保護稅的收入總體規模并不大,排污費改稅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籌集財政收入,而在于通過稅收杠桿,引導排污單位減少污染物排放。“環保稅的開征將在構建綠色財稅體制、綠色生產和消費體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不過,環保稅法的實施還需要一系列相關配套規定的完善,需要其他更為專業和細化的配套規定。”
中國環保在線認為,作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后我國部“綠色稅法”,作為一種特定政策目的稅,環保稅對應的是仍然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它以“法”的形式,明確表達了“污染者付費”的導向,傳遞出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強烈信號。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