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聽垃圾分類宣揚了十幾年,真正發力的時候就要到了。如何確保我國垃圾分類不再“重蹈覆轍”,不再“明進實退”?充分打開思路,注重實效,有針對性采取對癥手段,讓居民感到實實在在的分類壓力。
內生壓力外擴思路 垃圾分類如何“不掉鏈子”
從分類開始,一場“垃圾革命”浩浩蕩蕩,大到一線城市,小到村鎮民居,無一不被席卷而入。事關民生大計,牽涉生態文明,垃圾分類終于揭掉了“不慍不火”的標簽,在強制分類新要求下開啟了加速度。
對于目前我國的垃圾分類狀況來說,充分打開思路,出真知,見實效很重要。
垃圾有干有濕之分,有可回收不可回收之分,有有害的也有無害的,有大件的也有小件的,一次分不好就分兩次,兩分法不夠用就采取四分法,總能找出一個有效的模式。
垃圾的種類有很多,餐廚垃圾、建筑垃圾、電子垃圾、廢舊塑料、包裝紙箱,特殊類別可以特殊處理。比如餐廚垃圾統一收集處置,建筑垃圾就地消納制成再生骨料,舊電池設立回收箱,舊家電開通上門服務。
垃圾分類方式,并不是別人用得好就要全盤復制。垃圾桶不合適?換;垃圾袋難溯源?貼二維碼;責任難鎖定?一鍵綁定實名制;綠色積分效果不明顯?“蘿卜大棒”齊上陣。
垃圾分類就只是環衛公司的事兒?當然不,連通固廢處置和再生資源,利用專業技術,全產業鏈實現垃圾分類的上下游整合,確保“不掉鏈子”才能保證分類結果盡如人意。
針對不同建筑結構的垃圾分類,區別對待,大化利用資源,劃區塊推行更有效。
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公共場所、事業單位、居民小區這種不同“圈子”中推行垃圾分類,自然要有些不一樣的手段。就好比在商場不能要求消費者定時定點扔垃圾,為寫字樓每個座位分配一排垃圾桶也并不現實,而并不是每個居民區都適用挨戶上門收那一套。
以生活圈為單位,實現區塊化治理是較為有針對性的做法。公共設施建設,居民樓設施建設以及鄉鎮基建都有著不小的差異,這也決定了無法一個模子刻到底。或是集中消費群體,或是生活居家,或是休閑娛樂,走一條便于“隨手分”的道路,覆蓋“衣食住行”。
而區塊化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就是生活居家這一塊,城市小區,鄉村小樓,獨排獨棟,建筑公寓,從哪里尋得突破口?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宣傳教育,從基礎的分類垃圾袋和分類垃圾桶開始,可以集中派發,也可以做統一要求。
當然,目前生活垃圾分類還要靠居民自覺和積極行動,凝聚共識形成內生壓力。
雖然我國垃圾分類已經有了從鼓勵到強制的突破,但是短期內受影響大的還是企事業單位、公共機構以及工商業領域。在生活垃圾分類領域,居民仍然是行動的主體,并且視地方引導的深刻性決定是否積極參與這項半公益活動。
居民形成自治邏輯很重要,同時要能夠認識到垃圾分類與自身的利益相關性。這里所指的“利益相關性”并不局限于“賺積分,兌獎勵”、“上紅榜,貼紅花”這樣的既得利益,還有在“垃圾圍城”形勢下的利益大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認識到這一點也就意味著,垃圾分類內壓正在逐漸形成,團體間形成了某種共識,這才是將垃圾分類這件小事堅持下去的源生動力。至于如何增強意識,進行宣傳也好,利用示范效應也好,鄰里相互監督也好,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有業內人士從成功經驗中總結出兩條等式:
一:政府呼吁+地方發力+居民覺醒+全社會參與=攻堅善治
二:社區教育+鄰里監督+示范帶頭+志愿服務+幫困帶親=關聯分類
實際上,這可能并不一定準確,也可能并不全面。但是總的來說,垃圾分類確實離不開的幾大關鍵因素就是:政策要給力,群眾要有壓力,落實要盡全力,實現“全民分類”要既靠腦力也看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