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技術前沿】如何實現,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5%的目標?經過10多年研究終于成功出爐的“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被業界寄予厚望,認為這是有望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秸稈綜合利用難題的技術。那么,什么是炭化還田技術呢?
10多年研究終突破 秸稈還田利用迎“高科技”
秸稈處理是當前我國農業農村與生態環境一直難以解決的問題。而要在2020年實現國務院提出的全國近10億噸秸稈85%的綜合利用率目標,確實任重而道遠。
12月3日,由清華大學教授金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兩位院士主導,以及農業部、中科院等多位行業專家參與的“生態農業與綠色能源產業研討會”在海南三亞落幕,專家們認為,南京農業大學、北京三聚綠能科技公司等機構經過10多年研究,成功開發的“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集工業化、規模化、市場化以及生態化于一體,有望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秸稈綜合利用難題。
承擔多項和國家農業資源與環境重點項目研究的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說,該技術通過對秸稈進行限氧炭化,生產生物質炭基肥料、土壤改良劑還田,可大幅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農藥用量,實現農作物增產提質。2016—2017年北京三聚綠能科技公司在全國14個省份開展了數萬畝18種主要作物的應用試驗,土壤改良和增產提質效果十分明顯。生物質炭能吸附和鈍化重金屬及其它有機有毒物質,并通過調節土壤pH值來降低重金屬污染能力,減輕對作物的傷害。這一產業可以大限度地服務于生態農業,促進我國農業綠色發展。2017年該技術被農業部列為重點推介的秸稈農用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說,目前我國每畝地的用肥量是先進國家的3-4倍,導致土壤退化嚴重,秸稈通過炭化生產炭基肥可以大限度保留秸稈中有機質,做到有機緩釋、殺滅蟲害、改善土壤,這是上的技術,有解決我國農業大國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他贊同三聚環保大力推廣先進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以先進工業化產業技術推進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做法。
據了解,目前我國秸稈處理主要通過肥料化、飼料化、材料化、能源化(如發電)和基質化等方式利用。
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的專家高祥照認為,雖然秸稈也可以發電,但會浪費生物質,好的應用途徑還是用于還田。炭化還田技術為秸稈的循環利用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對生物質保護創造良好環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生物質炭將在土壤健康和生態修復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三聚綠能科技公司總經理付興國說,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炭基肥+土壤改良劑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可以實現秸稈資源的全循環利用,形成高附加值的秸稈的收集、加工、還田的完整產業鏈,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該技術是目前秸稈資源化利用徹底、工業化程度高、功能效益協調的解決方案。
目前公司已與全國280個縣市達成合作意向,年產5萬噸—10萬噸的炭基肥在建項目42個,年內計劃建成項目7個,可形成綜合循環利用秸稈45-50萬噸能力。預計該產業在明年農作物秸稈綜合處理能力可突破1000萬噸,后年超過2000萬噸。
據了解,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瓶頸制約:
一是管理部門各自為政現象較為突出。潘根興說,炭基肥料是一種新型肥料,盡管農業部發布了生物炭基肥料的標準,但得不到地方相關部門的認可。目前的肥料生產管理部門、銷售登記管理部門間協調難,已經影響產業化推廣。
二是秸稈收集離田困難,對應的勞動力成本高,需要農民合作機制規模化作業,這要求政府引導及財政支持,也需要輿論宣傳推動。
原標題:炭化還田技術有望破解數億噸秸稈綜合利用難“魔咒”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