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今年已是2007年太湖水危機事件爆發后的第十個年頭。十年來,江蘇全省始終將太湖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中之重,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太,應急防控與長效治理齊抓并舉,控源截污與生態修復統籌推進,連續10年實現了“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治理目標。
多措并舉重煥“明珠”風采 太湖治理走進關鍵期
水韻江蘇,太湖是具風情的“明珠”。
10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水污染危機,讓“明珠”黯然失色。在國務院此前印發《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明確,確保在2020年之前,在減少污染負荷、擴大環境容量、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從此,太湖治理攻堅戰由此拉開大幕,周邊無錫、常州、蘇州等多地開始了漫長且針對性強的太湖水治理之路。
江蘇省則將治太作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工程。2007年以來,江蘇把太湖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民生工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國家總體方案和省里的實施方案,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太,統籌推進應急防控與長效治理,并加大創新力度,整治太湖環境。
10后年,來自江蘇省太湖辦在無錫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的公開消息稱,監測數據表明,太湖水質由Ⅴ類改善為Ⅳ類,富營養化從中度改善為輕度,連續十年安全度夏。而這也意味著,江蘇已連續十年實現了“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治太目標。太湖連續10年實現安全度夏的背后,是一年又一年堅持不懈的努力。
統計表明,十年間,江蘇各級財政投入太湖治理的專項資金,以及帶動投入的社會資金,已累計超過一千億元。在源頭控制上,“治太人”更是下了大功夫,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單。截至目前,江蘇省實行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計劃,開展化工、電鍍、印染等行業專項整治,累計關閉重污染企業5300余家。
隨著十年太湖治理,一批生態文明建設新制度、新方法應運而生。河長在太湖產生,體現“治湖先河”的思路,首創“河長制”開流域治理先河。截至目前,太湖流域內的蘇南運河、太浦河、漕橋河沿線市、縣、鄉三級河長全部到位,水生態修復、河湖長效管護機制逐步健全。同時,被業界視作嚴的水污染防治地方條例《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修訂出臺,為依法治太提供了法律依據,人大組織開展治太條例執法檢查。
2016年底,江蘇還部署了“兩減六治三提升”的專項行動,持續進行太湖治理。以水質改善為核心,以氮磷控制為主攻方向,以河長制為抓手,堅持治太,聚焦控源截污、生態修復、小流域整治等重點工程建設。并全面開展太湖網圍養殖拆除,將太湖流域打造成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
當前,太湖地區探索走出了一條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湖泊治理的新路。但連續十年治理,使得年際間的水質改善幅度收窄,邊際效益顯現,治太已進入瓶頸期。磷、氮控制,底泥清理都是難題,若要徹底解決藍藻污染問題,必須尋求科學技術的突破。同時,太湖流域的產業結構依然偏重,排污總量還是遠大于環境容量,太湖承受的水環境壓力遠遠超過國內其它湖泊。
治太是長期性、復雜性的工作,既要打好攻堅戰,也要打好持久戰。按照太湖治理國家總體方案和省實施方案,十三五期間,太湖治理總投入515億元,實施七大類585個工程項目。嚴守“確保飲用水安全”和“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是太湖治理的兩大目標。對此,江蘇省副省長藍紹敏曾指出,“明年是推進新時代太湖治理改革攻堅的關鍵一年。”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