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政策法規】遵循“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我國正在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目前,統一的體系尚未完成,但是地方性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就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來看,不少城市都相繼制定了政策,作為落實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行動準則。
生態保護補償政策先行 地方性制度探索步步推進
生態資源,帶有公共屬性,并且過度開發和使用的影響會蔓延到整個生態環境。換言之,生態資源的使用并非沒有代價,而這個代價究竟該由誰來承擔?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并且貫徹“誰污染,誰付費,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
因此,我國開始探索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并且被寫入了環境保護法。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構建雖然有了長足進步,但是仍有待完善。首先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來看,根據地方條件的不同,一些標準和規定就會出現差異,這也是各地不斷補足的方向。
例如天津市,其發布的《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中強調,要構建多元化體系,實現重要區域的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一方面,天津市要求做好跨地區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另一方面,天津市要求落實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補償。同時,繼續研究海洋生態補償制度,針對森林分類分步納入補償范圍。
例如湖南省,不久前印發了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要確定權責統一、合理補償的基本原則,要提高社會參與度,要大膽探索,穩步推進。下一步,湖南省將以森林、濕地、水流、耕地、草原為實施方向,推動體制創新,加大補償支持力度,健全配套體系,致力于協同、施策。
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也已經出臺了《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預計到2020年,新疆重點領域的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工作將取得階段性成效,以森林、荒漠、水流、耕地等7大領域為重點,積極展開實踐,有序建立起一套綜合性、系統性的補償機制,從強化考核,加大宣傳等方面快速突破。
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方面力爭補齊流域生態補償短板。日前,寧夏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2017至2018,由黃河寧夏過境流域開始,到2020實現全區流域覆蓋。該方案突出了“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理念,或將開拓出流域補償機制新立面。
當然,全國還有很多城市都如是展開了制度探索,從健全生態保護補償體系開始搭建生態環境補償建設框架。經過一系列的實踐,部分地區的生態效果已經逐步開始顯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市場化程度仍然較低,生態補償評估和監管機制正處于成熟過渡期。
有鑒于此,業內人士建議,要加快改革步伐,轉政府主導為政府引導,建立更有約束力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而且,要科學地運用經濟杠桿調動生態保護補償工作落實的積極性,發揮示范地區的標桿作用,鼓勵自下而上的監督。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