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醞釀10年之久的環保稅終于要來了!明年1月1日開征后,運行38年的排污費制度將成為歷史。由地方按需設定的征收標準于近日密集公布,大氣污染、水污染、固廢及噪聲四項應納稅額,逐漸明晰起來。有專家指出,環保稅不僅為環保產業帶來利好,也為更寬泛的綠色產業提供機會。
10年醞釀撥云見日 環保稅開征背后那些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要求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部單行稅法,也是我國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的單行稅法。該法律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環境保護稅法》的施行,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將有法可依,也意味著施行了40年的排污收費制度將退出歷史舞臺。同時,費改稅后,征收部門由環保部門改為稅務機關,環保部門配合,將開啟“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監測、信息共享”的稅收征管模式。這是我國法治建設擺脫部門利益夾雜之痼疾的一次突破性嘗試,意義深遠,值得期待。
此次通過的環境保護稅法,將從稅收杠桿入手,令企業多排污就多交稅,少排污則能享受稅收減免,通過構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綠色稅制體系,形成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倒逼企業減排。
“通過排污費改環保稅,有利于提高執法剛性,減少地方政府干預,內化環境成本。”環保部法規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環保稅按排放量征收,多排多繳,少排少繳,有利于促進企業提升環保水平,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統計數據顯示,2003-2015年,我國累計征收排污費2115.99億元,涉及企業500多萬戶。其中,2015年征收額為173億元,僅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收入比重的0.02%。在“費改稅”的推動下,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團隊預測稱,環保稅規模將遠超現行排污費,年征收或達到500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表示,環保稅執行力度的加大,將為“三廢“處理企業帶來利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第三方治理,擴大環保產業蛋糕。通過環保稅調節,還可撬動清潔生產需求,促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產業發展。
在越來越接近的時間窗口,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環保部正加緊進行稅源摸底,加大企業排查力度,為環保稅順利開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與此同時,自9月底以來,多個省份也已進入環保稅正式開征的后準備階段。
從目前報道的信息來看,征收環保稅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一個頂層設計,主要還是照顧到各地情況,出于平衡考慮。在掌握節奏、平衡利益的同時,必須有全國一盤棋的思考,目的在于將征收環保稅的壓力轉化為企業主體加大技術改造、自覺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內在動力。
中國社科院中國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表示,環保稅是特殊稅種,大的挑戰在于征管,污染物排放測量有復雜測定技術和整套標準,稅務部門要和環保部門就技術依據、稅基確定等進行溝通、需要技術協調,需要更加科學合理測定。
蔣震表示,環境保護稅的收入規模并不大,排污費改稅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籌集財政收入,而在于通過稅收杠桿,引導排污單位減少污染物排放,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其環保意義遠遠大于財政收入意義。
從業人士指出,應對環保稅的好辦法,在于企業整體運行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只有采用越來越先進的技術,生產過程越來越清潔,環保稅成本才能慢慢降下來。換句話說,排污效率不高、處于環保邊緣的企業,終將在競爭中失去優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