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十八大以來,我國污染治理力度,生態環保也發生了的變化。10月23日下午,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招待會,環保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杰介紹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那么,在新時代下,我們身邊的生態環境會怎樣變化?
十九大后生態環境的變化:8個要點你應該知道
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著墨頗多,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2017年10月23日下午,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招待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環保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杰介紹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李干杰用五個“”來總結十八大以來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變化。
思想認識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以及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
十九大之后,我們身邊的生態環境會怎樣變化?南方周末記者為你梳理出了以下要點。
要點1:更好的空氣
2035年PM2.5都應該達到35微克/立方米
“要提供更多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到2020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李干杰說,“對于大氣環境質量來講,恐怕不僅僅是全國平均水平,包括我們的一些重點區域,PM2.5年均濃度都應該達到每立方米35微克/立方米。”
35微克/立方米正是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的標準,這意味著,到2035年,全國空氣質量基本上都要達標。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過去是叫“打好”,現在是叫“打贏”,意味著比過去有更高的要求。
怎么個打贏法?確保到2020年,“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里面設定的目標一定要實現——全國338個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必須達到80%以上,以2015年為基數,未達標城市PM2.5的濃度要平均下降18%。
李干杰說,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確實還存在不少問題,包括空氣質量離老百姓的期待和要求有較大差距,重點地區、重點時段的污染程度更加嚴重,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運輸為主的運輸結構盡管有進步但總體不理想,環保的工作壓力沒有效傳導到位。
目前,環保部已經發布了秋冬強化治理大氣污染的方案,并且在每個地級市派駐一個專家組,區域環保機構也在成立中。
要點2:環保督察力度不改
正研究制定督察相關法規,未來國家和省兩級聯動
十八大以后,中央環保督察成為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自2015年底從河北開始試點,到十九大之前已經實現了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
督察的成效如何?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
李干杰說,四批中央環保督察過程中,一共受理了群眾的舉報13.5萬件,向地方交辦了10.4萬件,10.2萬件已得到辦結,其中8萬件涉及到垃圾、油煙、惡臭、噪聲、散亂污企業污染,以及黑臭水體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
中央環保督察促進了地方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比較好地解決了一些地方突出存在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同時促進地方環境保護、生態文明機制的健全和完善,地方加快制定的相關法規制度初步統計有三四百項。
督察力度會不會減弱?污染企業是否還會沒督察就偷排?
李干杰說,堅持督察力度不改不會有任何疑問,環保部正在牽頭抓緊完善相關機制和配套措施,研究推進有關中央環保督察相關法規的制定工作,把這項有效機制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此外,國家督省、省督市縣,前者的體制機制已經基本健全,省督市縣如何做?地方即將建立省級環保督察體系,正在通過省以下環保垂直管理改革這項制度抓緊推進,未來國家和省兩級聯動,使得督察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要點3:山水林田湖草一體的大環保
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總體來看,我們經濟體制改革進展還是比較快的,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對滯后。他提到,整合體制機制的難度較大,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中,部門職責交叉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楊偉民舉例,過去涉及自然資源管理的部門幾乎都各自設置了自己管理的保護地,數量很多、面積很大,但監管不到位,有些形同虛設。此外,一塊國土,可能被不同的部門規劃成不同的用途。而空間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進行空間治理,必須有個統一、完整的空間規劃為依據。
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或將從大環保的角度突破生態環境保護的政府職能相對分散、開發和保護由同一個部門在做的既有難題。
大環保還體現在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另一舉措中,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的治理。
楊偉民解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想真正保護好耕地,必須同時、同步保護好其他自然生態空間。目前,包括,土地、水、能源、天然林、草原、濕地、沙化土地、海洋、礦產等自然資源都實行了總量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