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隨著政策的加碼和市場的日趨穩定,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已基本建立,動力電池、驅動電機、整車平臺產業鏈上下游全部貫通。不過,現在新能源汽車正在發展的熱頭上,自主品牌的優勢主要建立在政策補貼的基礎上,一旦政策退坡或正式取消,將會產生怎樣的變局,值得關注。
年均增幅超200% 新能源汽車產業很強很給力
2009年新能源汽車開始起步,截止到2012年底推廣1.7萬輛,2013年、2014年推廣應用10.1萬輛,2015年到了37.9萬輛,2016年51.7萬輛。可以說,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車增長趨勢是爆發式的、突破式的增長,到目前已經累計超過100萬輛,占保有量達到50%以上。預計今年增長將延續,1-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27.2萬輛,同比增長6.2%。
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表示,近兩年我國汽車產業電動化進程加快,到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100萬輛,年均增幅超過200%,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保有量占比均超過50%。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已基本建立,動力電池、驅動電機、整車平臺產業鏈上下游全部貫通。
以2017年3月為分界線,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地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接下來汽車行業發展的重點,培育若干家進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提升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上述事件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走出補貼退坡、準入目錄重審的陰影,銷量開始重回“快車道”。其背后的原因也不難看出:政府通過提高行業準入標準和補貼關鍵技術研發等手段,提升中國品牌供給質量,增強產業競爭力。而唯有產品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新能源汽車才能贏得市場的不斷認可,由政策驅動進入到市場驅動階段。
業內分析認為,一方面,新能源充電站、充電樁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核心材料加快升級,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包括動力電池在內的新能源汽車成本正逐步降低。受益于相關政策的不斷落實、新能源產品技術性能的不斷成熟,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有所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前景持續向好。
不過,現在大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目前仍依靠補貼為生,這樣在價格上就保持著優勢。但現在許多合資品牌也開始介入新能源行業,再加上新能源消費將持續爆發式增長,新能源汽車的圈地投資和產能擴張已經進入了備戰狀態,為了提防新能源產能過剩的危險,以及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無法獲批的風險,還是要理性對待。
洗牌已經開始,對于這200家本土新能源汽車企業而言,能夠在這個垂直領域中終活下來的,或將只是個位數。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垂直領域會給各參與者更多細分的發展空間,例如新能源汽車已經被細化到轎車、客車乃至智能汽車等不同的方向。
此外,就當前有關雙積分政策的討論,值得注意的是,眼下中國乃至新能源汽車仍然處于產業引導階段,企業通過政策的研判解讀并制定相應的決策無可厚非,但如果站在謀求新一輪產業競爭中話語權的角度來看,過度著眼利用政策空間應對雙積分政策,并以此發展新能源汽車,顯然不是長遠理性的行為。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