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海水淡化作為水資源的有力補充措施,行業領域備受矚目。但是海水淡化市場一直以來不溫不火的市場行情,卻讓人感到痛心。如何沖破海淡市場“圍觀者多,破局者少”的行業現狀?政策的驅動必不可少,而企業的創新能力、技術提升更是關鍵。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以及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水資源總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因此,以海水淡化為代表的海水利用,正成為各地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不難看出,多重因素的疊加,催漲起了當下市場對海水淡化前景的高預期。
然而,一直以來,海水淡化市場總是圍觀者多,破局者少。雖然從去年開始,包括巴安水務、天壕環境、碧水源等在內的多家企業一度加碼海水淡化業務,但是海水淡化市場從未像預期的那樣火爆,依舊風平浪靜,甚至多少還有點尷尬。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兒?面對行業痛點,插手海淡市場的企業又將如何破局?
所謂政策利好
要說起海水淡化相關政策,還應該追溯到十二年前。
2005年,國家正式發布了指導海淡行業發展的《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由此,確定了海水利用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直到2012年,國務院發布了海水淡化領域的份重要文件《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這份文件明確提出,開發利用海水是解決我國沿海、海島乃至內陸近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問題的重要途徑。
因此,在隨之而來的行業分析、預測中,海水淡化產業都一直被視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更是環保產業的新風口,似乎一片欣欣向榮。每當提到我國海水淡化行業的發展狀況時,多數人會用上“政策利好”、“政策大力支持”等字眼,但事實確實是這樣嗎?
2012年的《意見》中,提出了具體的量化目標:到2015年,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20萬-260萬噸/日,即達到當年規模的3倍。然而,隨后幾年里,海水淡化工程的發展數據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據國家海洋局披露,至2015年,中國海水淡化工程處理能力僅為102.7萬噸/日,三年僅增長了38%。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仍存在海水利用涉及管理部門較多,協調協作機制尚不健全,淡化裝置產能閑置以及城市缺水并存等多重問題。
反思這些政策本身,我們能發現,政策確實看上去“利好”。多年來,相關部門一直沒有出臺能夠保證執行落地的細節文字,并且針對海水淡化領域的全國性法規或政策也少有出臺,遠未有像其它環保領域那樣,一份接一份重磅政策頒布的盛況。
直到2016年底,《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兑巹潯诽岢?ldquo;完善海水利用財政投入與激勵政策”;同時,在用好所得稅“三免三減半”政策下,落實和完善有關海水淡化稅收優惠政策,加快推進新技術新成果轉化,對符合條件的海水利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保費進行補貼。海淡市場的利好政策顯得姍姍來遲。
政策頒布是前提,政策的執行力也是行業發展的關鍵。海淡市場本身在技術、流程等方面就給了企業巨大成本壓力,困境之下,政府政策扶持、補貼的舉措便十分重要。也許此次《規劃》的頒布實施,能給不溫不火的海水淡化行業注一劑強心針。
技術與成本桎梏
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投建的海水淡化工程特別是萬噸級以上工程多采用國外技術,反滲透海水淡化的核心材料和關鍵設備,如海水膜組器、能量回收裝置、高壓泵及一些化工原材料等主要依賴進口,按工程設備投資價格比,國產化率不到50%。
并且在海水淡化過程中,排放的濃鹽水鹽度比普通海水高一倍左右,如果在水動力條件較差的海域大規模發展海水淡化,可能會對附近海水水質及海洋生物產生輕微影響。這就要求,海水淡化首先技術一定要過關。
2016年以來,巴安水務一直致力于海淡業務方面的一系列海外并購。先是宣布將收購瑞士水務股權,獲得源自巨頭IDE公司的海水淡化核心技術。緊接著,去年八月再次出手,以96.7萬歐元收購德國上市公司ItN的64%股權。今年5月,巴安水務又從斗山重工美國控股公司處受讓其持有的Doosan Hydro Technology LLC公司100%股權(DHT公司是一家位于美國的中型公司,擁有很強勁的海水淡化技術能力)。一次次的收購海水淡化技術,是巴安水務布局海淡業務的關鍵步驟。
在海水淡化技術層面,碧水源則顯得比較自主。通過自主創新成功研發出了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滲透膜,由于具有較高的水通量和脫鹽率,實現了海水淡化膜國產化和產業化的“從無到有”,打破了長期以來海水淡化膜技術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
技術及資源的重構與整合往往是一個行業進步的動力。對于海淡行業來說,企業能自主研發先進技術,或者將海外先進技術吸收并本土化,是國內相關企業實現破局的關鍵鑰匙。
另外,和成本的戰爭也是海水淡化行業的宿命。
海水淡化中的高耗能的脫鹽流程帶來了高成本,而高成本,也是眾多企業望而卻步的一大因素。技術原理可能并不是特別難,難的在于系統控制、工藝優化和裝備設計,以及相應的工程費用、運輸、人力。那么,如何降低成本?關鍵在于提高核心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國產化率,以及提升項目運營的能力。
有人曾樂觀估算,或許不久的將來,海水淡化成本能與自來水價格并“價”齊驅,若是如此,大規模海水淡化應用將具備成本優勢,海淡市場也有望火爆起來。
目前,像巴安水務、碧水源這些體量大的環保企業已經瞄準了海水淡化市場,并且積極蓄積技術實力。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所憂慮的海水淡化行業的痛點就會逐個被排解,畢竟水資源短缺的剛需必須要解決,而海水淡化又是當前看得見的曙光。或許,海水淡化產業會迎新一輪的發展契機。
原標題:圍觀者多破局者少,海水淡化市場“火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