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境監測】面對嚴峻的環境污染形勢,國家持續高壓治理,但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現象依舊屢禁不止。對此,環保部將采取嚴格的質控手段,建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防范和懲治機制,以“零容忍”的態度進行整治。
數據造假現象屢禁不止 環境監管手段正不斷升級
近日,環保部就西安環境質量監測數據造假案發布通報,要求各省(區、市)環保廳(局)組織開展專項檢查,全面排查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問題,并提出整改要求。(7月17日 人民網)
環保監測數據的造假并不是一個新現象,每次曝光總能引來一陣議論。曝光、查處、再曝光……進入這樣的循環,但破解之道似乎一直缺乏明確的答案。雖然國家部門、地方政府多次加強管控,但仍屢禁不止,監測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依然存在。
就像打不死的小強,環保數據造假現象在持續督查高壓下依然層出不窮。據《現代快報》消息,2015年,全國共發現2658家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存在不正常運行、超標排放、弄虛作假等問題,17個省區市對發現的問題立案78起。
今年3月15日至18日,由環保部會同多地環保部門對18個重點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開展專項督查,期間發現,多家企業擅自修改儀器參數,在線監控數據異常。相關部門就數據造假企業進行了查處。
然而,嚴懲過后,風波平止,一切照舊,相關造假行為仍不斷發生,“花式造假”更是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如:部分企業在監控設備和監測數據上動起了手腳,有的偷天換日,有的暗度陳倉,有的企圖蒙混過關,有的則在督察組走后“重新開工”,各種造假方式輪番上陣。種種亂象折射出制度的缺失、監管的薄弱以及執法的不嚴,從而讓部分企業敢于鉆空子。
環境監測數據作為環保治理工作的基礎,是否真實關系到環境治理能否對癥下藥。為保障數據的準確性,國家正從多個方面加強監管,以高壓態勢集中整治,將采取嚴格的質控手段,建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防范和懲治機制。
日前,環保部表示,對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行為,該處罰的處罰,該移交的移交。對直接作案、幕后指使等人員都要依法查處,確保檢查到位、整改到位、處理到位。
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在“2017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也提出,對于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設施超標排污的;偽造和篡改監測數據的,不僅要追究排污單位的主體責任,還要依法追究有關建設和運營單位的責任,并將其列入失信企業名單。
種種跡象表明,面對近年來屢屢曝光的環保數據“摻水”、造假等現象,國家對其監管也在不斷升級。專家建議,必須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通過建立失信企業“黑名單”,整治數據造假產業鏈等手段多管齊下,形成整治合力。
當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堵住環保數據造假的漏洞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多方配合。監管部門要加強制度設計和安排,提高數據造假的技術門檻,修補監測漏洞;環保部門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加大專業人士對監測數據的核實和比較,不給造假篡改提供機會;執法機關則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效能。三方齊心協力對癥施藥,撥開環境監測數據之“霾”。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