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上市企業】7月13日,碧水源發布2017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告稱,上市公司比上年同期增長約85%-105%。
對這一華麗麗的業績預告,公告解釋道,在國家加強環保生態建設的大背景下,公司較好地抓住了國家PPP政策的機遇,保持了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隨著PPP項目的落地與實施,2017年上半年訂單與銷售收入保持了較好的增長,相應的業績與效益保持了較好增長。同時,公司上半年取得了較大的投資收益,較大地增加了公司上半年的業績。
綜合來看,這一總結,算較公允地反映了碧水源在上半年的經營業績。作為水務企業的,碧水源近些年的并購軌跡,由產業鏈上下游不斷延伸進而多面出擊,成為環保行業內翹楚,以技術體系著稱的碧水源,顯示出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一面。
6月,碧水源以8.49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北京良業環境70%的股權,加上之前已擁有的10%股權,碧水源以80%的股權成為該公司控股股東。此次交易完成后,明顯提升碧水源在城市景觀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領域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
良業環境是國內的城市光環境運營商,其光環境服務主要涵蓋城市大型燈光山水秀、城市文化旅游液晶觀光帶、城市路燈節能改造及新建等領域,曾成功操作過人民大會堂、鳥巢、APEC會議中心等大型項目,業務范圍遠及澳洲、非洲。此前,雙方已聯合實施了延安、拉薩等地的城市燈光秀項目,其中,于2016年在延安實施的國內個規范的城市照明PPP項目取得了巨大成功,該項目還被列入國家發改委第二批PPP項目典型案例。
從水處理延伸到水生態,碧水源的商業版圖得到了強化。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表示,通過本次收購,可以有效地實現產業融合、資源互換互補,將水環境治理和光環境治理相結合,共同開發文化旅游市場,同時,有利于公司在PPP環境下,開拓城市景觀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新的服務內容,聯合操作大型PPP項目。
河長制的紅利
梳理碧水源近年來的一系列動作,通過積極完善環保全產業鏈布局,碧水源已基本完成了轉型城市生態建設綜合服務商的目標。2017年上半年,碧水源在城市景觀和水系治理領域斬獲了一系列訂單,預示著其業務正從水務業務逐漸向水系綜合治理過度和延伸。
4月,碧水源與旗下全資子公司北京久安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標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天山城區城市水系建設PPP項目,該工程共包含6個子項目建設,包括白音花引水工程、紅星溝防滲景觀工程、龍湖公園工程、歐沐淪河天山鎮段綜合治理四期工程、天山西河景觀改造工程、以及雅吉濕地公園水利工程,涵蓋了引水灌溉、市政景觀設計與建設、海綿城市與水環境綜合治理等諸多方面。
3月,碧水源與山西長治黎水河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黎水河(黑水河)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協議,參與該縣水環境及生態環境建設,增強水領域的基礎生態功能。
而2017年,正是河長制全面實施的年。水系治理和水生態環境整治,成為地方行政首腦的政績關切,水環境治理大大加速,為碧水源迅速擴展業務,帶來了良機。
此前,碧水源曾先后中標長春市伊通河流域治理、福州市晉安東區水系綜合治理等項目。
在剛剛過去的6月,碧水源還與中國水利水電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水環境治理、海綿城市、供水廠建設、污水廠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通過各自所具有的資金、技術、管理、融資及資質優勢,互相協助,共同發展。
崛起于北京
碧水源崛起于北京,曾是北京市政污水項目的主要參與企業。憑借著獨特的膜技術,碧水源的成長軌跡,曾是諸多環??萍计髽I效仿的標桿。
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曾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國家科委中國科學中心以及科技部任職。2001年創辦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公司,并與清華大學合作,掌握了水處理的技術――膜生物反應器(MBR)。
較之傳統技術“沉淀池”,膜技術具有出水水質標準高(超過國家一級A標準)、占地面積少(只有傳統工藝占地的1/3——1/2)、增量擴容方便、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由于出水標準高,經膜技術處理后的水可以直接作為新生水源。
不過,這個技術的拓荒之旅并不順遂,造價高達5000元的“膜”技術要取代舊有的僅需1000多元的“沉淀池”技術,起初并不為市場所接納。作為一項替代技術,只有量上去了價格才會下來。
與傳統工藝比較,碧水源的MBR項目的運營成本更高,其中電耗占比更大。以碧水源曾承建的梅村污水廠為例,其運營成本在1.1元/噸,而其他多采用傳統工藝的污水廠運營公司,如創業環保等,其運營成本僅為0.52-0.74元/噸。但總體來看,MBR項目出水品質穩定高于一級A,因此對于支付能力強、對價格不敏感的政府客戶仍具備一定的吸引力。
事實上,直到接到北京密云水庫水處理工程,碧水源才真正迎來轉機。曾有媒體報道稱,正因為有著不同一般的政府關系,尤其是北京市水利系統內的關系,使得原本不太適合用于市政污水處理的MBR技術,開始廣泛地用于北京各大市政項目。
或許可以印證這一說法的是:擔任碧水源副董事長的劉振國,1987 年7 月至1990 年2 月曾任北京市密云縣水利局干部,1999 年6 月至2006 年5月任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總站副主任、工程師。
無論如何,經過了原始積累的碧水源,開始憑借其的膜技術,逐漸在市場上站住了腳,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訂單。
碧水源式擴張
在水務市場立足之后的碧水源,很快就開始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向全國范圍內布局,其中經典的案例,當屬云南水務。
云南水務是2011年云南城投旗下子公司云南省水務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與碧水源共同投資成立的,是碧水源PPP模式上市公司,其于2015年5月27日在H股掛牌交易。
云南水務依托于國資背景,在云南省內有強大的政府資源,這一合作,為碧水源向云南市場開拓做好了鋪墊。其后,經過一系列增資、股權轉讓后,云南水務注冊資本由6億元增至7.88億元,碧水源所持股權稀釋至33.23%,云南城投持股達45.43%,該公司也隨之成為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PPP合作的典范。
成立五年來,云南水務發展態勢良好,凈利潤以年均75%比例增長,其目前參控股公司包括大理水務、國清環保、云南城投碧水源等13家企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云水模式”,而云南水務也成為了資本市場的生力軍,開始向環保全產業鏈延伸。
自云南水務上市以來,已完成收并購哈爾濱國環醫療固體廢棄物無害化集中處置中心100%股權、暉澤集團有限公司65%股權、云南正曉環保投資有限公司60%股權、泰國PJTTechnologyCo.,Limited100%股權、寧德漳灣垃圾焚燒發電有限公司100%股權、福安市賽岐垃圾焚燒發電有限公司100%股權,交易涉及資金近30億元人民幣。
碧水源方面曾多次表示,將在中國更多省市大力推廣并復制云南水務模式,進一步完善區域布局。
而到此為止,碧水源都是在環保行業內的縱向并購,這仍然不是碧水源的擴張方向。不久前,作為中關村企業,碧水源與另外10家企業,共同發起成立北京中關村銀行,該銀行以科技金融為大特色,參與打造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作為一家傳統意義上的環保科技公司,碧水源邁出了跨界的大一步。
從掌握核心技術的膜技術開始,碧水源由水處理,進而將業務拓展到水生態和水系治理、生態小鎮,進而借助資本的力量,構筑環保產業全產業鏈,再跨界向金融等行業滲透,碧水源的擴張之路嘆為觀止,也為后來者提供了鏡鑒。
原標題:膜技術驅動生態資本,碧水源的擴張真有些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