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我國的土壤修復市場近年來迅速崛起,雖然行業發展正在經歷從“無”到“有”的初級階段,但是業內專家都一致認為,前景可期。目前,我國的土壤修復行業積極探索技術優化和突破,政策逐步完善,產業鏈也正在逐步構建中,市場向好信號日趨強烈。
有美國媒體報道稱,中國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這座城市將在北京以南60英里的農田里興起,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原則,并將成為城市擴張的新樣板;河北雄安新區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必須充當中國污染治理的一個典范。
同時,雖然中國城市的霧霾可能常常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但農村的水和土壤污染同樣嚴重,隨著中國城市的擴張,許多以前被隱藏的環境污染問題將會不斷暴露出來。一項研究估計,治理中國全部被污染土壤將耗資約1萬億美元(約合7萬億元人民幣);2016年,政府為此撥款約13億美元。治理水污染的一項類似計劃同樣經費不足。
報道稱,更好的方式是將污染治理看做一個機會。過去三十年里,政府在高鐵等不會立即產生回報、但有望促進未來經濟增長的項目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大規模污染治理——尤其是在指定的開發區——可以被視為同樣的機會。私營部門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應該要求開發商為污染治理出錢,例如根據土地面積收取整治費或直接與政府合作開展治理活動等。
由此可見,國內的土壤修復市場被看好已成不爭事實,但是真的要開發卻還有一段很長的路的路要走,包括技術、商業模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斷完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土壤修復市場的相關情況和投資機遇。
土壤修復產業的定義
土壤修復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均制定并開展了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計劃,因此也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土壤修復行業。
土壤修復在于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濃度、固定土壤污染物,將土壤污染物轉化為毒性較低或者是無毒的物質、阻斷土壤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轉移途徑、減小土壤污染物對環境、人體或生物的危害。
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土壤污染總超標率達16.1%,污染具有隱蔽性、多樣性,修復難度大、成本高的特點。而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尚處于從“無”到“有”的初始階段,多處于實驗室研發或者測試階段,大型的工程實施經驗較為欠缺。地方政府在項目執行的過程中在法規、政策和標準等方面缺少相應的參考依據,面臨著土壤修復技術不成熟、市場盈利模式尚未完善、相關標準仍然缺失等問題。
1、商業模式 水和大氣污染通常與排污行為是實時的,排污主體即是污染治理的支付方,而土壤污染由于相對欠缺生產過程的監控,污染防治還需依靠企業本身的責任心,對于許多搬離企業和虧損倒閉企業造成的土壤污染的追責相對比較困難,目前土壤修復的資金來源過度倚重政府各級財政撥款。
2、工程技術經驗 土壤的污染類型較多,且難以進行集中處理,多是各個項目單獨實施,土壤修復近幾年才在我國逐漸起步,多處于實驗室研發或者中試階段,大型的工程實施經驗較為欠缺。
3、法律法規、行業政策標準 由于土壤修復在許多地區均屬于新興行業,地方政府在項目執行的過程中在法規、政策和標準等方面缺少相應的參考依據,另一方面,近兩年有較多環保工程公司或者土建公司開始涉足土壤修復市場,這將會對市場大規模打開后的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4、國家政策 進入2014年以后,污染場地的調查、評估、修復和監測的一系列標準和法規密集發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文稿已比較成熟,年內有望實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7年將納入常委會的立法計劃;環保行業“十三五”的重心正在從減排逐漸轉向環境質量恢復。
5、各地方政府對環保的態度也開始有了從被動到主動的一個轉變,多省份已出臺省級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市場前景
我國的土壤修復行業尚處于摸索階段,各地陸續出臺了示范項目的招標,但總體的投資額度仍很低,多數項目規模較小(2000萬元以下)。據相關資料統計,2013年,我國公開招投標和簽約的修復工程項目有28項,金額約15億元。截至2015年6月1日,我國正在開展的土壤修復工程類及調查評估類項目總計19項,投資金額約16.5億元,土壤修復類項目主要集中在江浙滬、鄂湘粵地區,項目類型主要以污染場地修復為主,其中場地修復占到總量的78.6%,耕地修復僅占7.1%。2013年和2014年土壤修復行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幾乎可忽略,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0.5%。
而美國自2000年以后,土壤修復的資金占GDP的比重保持在0.4%以上,占環保產業總產值的30%左右。盡管從土壤修復項目招標的數量和金額上看,市場的爆發還為時尚早,但有數據表明我國與土壤修復相關的公司已經達到數百家,其中多數是工程公司,這里面有專業的修復公司,而更多的則來自于由土建公司轉型而來。由于土壤修復行業的特殊性,在市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參與公司(主要是施工單位)數量的急劇增加會對行業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比如低價惡性競爭,因此市場的放開必然與監管的深入緊密相關。
預計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工業場地、農業耕地和礦山的修復比例可分別達到7%、3%和5%,土壤修復行業的總投資可達1900-3500億元。
技術水平按照處置方法的性質,目前我國土壤修復方法可以分為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和集成修復技術。
生物修復是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對美國1982-2005年間運用創新土壤修復技術的項目進行統計得出,生物修復、多相萃取和化學處理技術是運用創新技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幾年多相萃取和化學處理技術的運用也正逐漸增多。
產業鏈條
土壤修復整個產業鏈主要由調查與評價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以及環保監管單位構成,其中場地調查與評價目前主要由各地的環科院參與實施,這一塊住建部及各省的住建廳并沒有專項資質,也沒有相應的標準或法規對此做出明確的限制或說明,因此一些項目經驗較為豐富的修復公司會直接參與早期的場地調查與評價。項目的設計多由各地的環保設計院或者具有項目經驗的修復公司參與。
商業模式
土壤修復的商業模式尚不清晰,也缺乏多元化的融資機制,目前成熟的模式是城市污染場地的土地增值。大量其他類型的土壤修復項目的資金來源或者嚴重依賴政府撥款,或者處于不明確狀態。有數據顯示,由國家支持的修復資金所占比例為75.3%,其余資金來自污染企業和地產企業。
目前土壤修復市場是失靈的,受益主體是抽象的,價值以及污染對資產的影響也無法評估,這一系列問題都有待解答。即使是受到廣泛呼吁的PPP模式,也需要與具有穩定現金流的項目打包,方可保證資金的可持續性。
建議企業可以通過項目的基金化運作引進社會資本,無論和開發商產業資本結合,還是和社會閑散資金結合,包括從、基金到P2P等各種新型模式等;也可通過引進戰略投資、IPO等形式,充實資本金或幫助企業做大產值規模。
未來,以“土十條”為首的頂層設計成為短期內驅動商業模式創新的大潛在動力,而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降低則將成為商業模式可行性提高的長期驅動力。
總結
從土壤修復的行業現狀來看,城市污染場地之所以能得到優先治理,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土地增值和收益,一旦這一預期降低,現有的以開發驅動為主導的模式將難以為繼。隨著相關制度的日趨完善,法律法規更加細化、可執行,從2014年-2020年,產業將從開發驅動階段逐漸向法律驅動或政府引導為主的階段過渡;到2020年后,可能會進入一個意識驅動為主的時代。現階段一些實力企業不將土壤修復視為利潤來源,而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做好相關技術、經驗的儲備,他們尚能通過多元化經營來平衡可能的虧空。但相比之下,中小企業在資金、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均處于劣勢,隨著未來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行業洗牌在所難免,資金鏈問題亟需要解決。
原標題:【剖析】土壤修復市場現狀及未來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