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剛剛發表了“中國的霧霾污染治理進程與展望”的演講,論述了霧霾問題的根源,治理的現狀以及未來的治理方向。賀克斌院士指出,解決霧霾問題要從排放源下手,而由于排放源的復雜性,使用大數據科學治霾必不可少。
賀克斌院士:破題霧霾困境仍需掌握三套核心數據
白云無盡,綠樹蔭蔭,流水清澈,這一切是簡單不過的風景,卻是我們期待的日常。霧霾讓人身心壓抑,無處可逃。如何去霾,已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日前,2017˙GIMC大會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生態發展論壇指導委員會主任賀克斌院士來到峰會現場,賀克斌院士在會上發表了“中國的霧霾污染治理進程與展望”的演講。
以下是賀克斌院士現場演講內容摘要:
霧霾問題根源在哪里?
賀克斌院士首先給大家解釋了現在全社會都關注的霧霾問題的根源。他指出,霧霾問題的產生跟我們國家過去三十年的“三個快速”有關系。
一是快速的城市化。我們在1978年的時候中國的城市化不到20%,但是在2015年達到了56%,城市消耗了整個能源的84%,集中在城市里面消耗。中國的城市還有第二個特點,就是相對的高度集中在中國的東部。
二是推動我們中國城市化的一大特點,就是我們比較快速的工業化。以鋼鐵行業為例,七十年代以前中國的鋼鐵產量在全世界幾乎占不到1%,但是到今天我們占到了60%的鋼鐵產量在中國實現。水泥行業,在過去十幾年當中全世界水泥產量的增量幾乎全部在中國發生。
城市化過程當中、工業化過程當中需要用能源,需要供電、供熱等等。在中國我們過去全世界煤炭使用的情況,在中國支持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主要能源是煤炭。特別是在2000年之后紅色的煤炭消耗量的增量在飛速的增長。這三個指標上可以看出,我們的工業化速度是非??斓?。
三是快速拉動城市化快速的工業化,急速城市化帶來一個必然的趨勢是快速機動化。在過去十多年中國家庭越來越多的家庭從兩個轱轆的摩托車進入到四個轱轆的小汽車的過程,中國成為第三個世界上擁有一千萬機動車年產量和銷售量的國家,到2013年這個數字變成兩千萬,是中國成為一個突破兩千萬年銷售量和生產量的國家。
這三個快速帶來各類污染物的排放量,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等也在快速的增長,使我們今天成為世界上排放量和排放強度都居前列的國家。特別是我們這些排放量它并沒有均攤到我們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而更多的是聚集在我們中國的東部,特別包括京津冀這樣的地方,這種排放強度的分布使我們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格局。特別在秋冬季節出現霧霾現象,跟我們污染物的排放空間分布非常相似,這是現在我們面臨的基本問題。
為解決霧霾我們努力著
賀院士介紹了我們國家為解決霧霾問題已經做了哪些努力。從2013年開始國家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我們簡稱叫“大氣十條”,要求我們未來從2013年到2017年這五年時間,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污染物分別下降25%、30%、15%不等。
賀院士指出,我們現在在空氣當中存在的污染PM2.5,不僅是直接排出來的顆粒物,也有一部分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VOC氣態污染物經過化學反應轉變過來的,所以我們控制的時候不僅要控制一次對象,也要控制二次產生的前提物,就是氣態污染物。在過去十多年當中,中國從全國的范圍里面采取了各類的措施,從2005年開始,二氧化硫排放量開始出現下降,從2013年開始這種下降的速度還在加速。氮氧化物排放量從2012年開始明顯下降。PM2.5一次排放也是2005年開始已經出現下降,2013年“大氣十條”開始實施以后,下降的幅度有更進一步的明顯下降過程。
但是為什么一到冬天還總是出現比較重的霧霾。我們治理了,全年的平均效果已經開始顯現,但是似乎冬天的效果沒有那么明顯,這是目前的基本狀況。
賀克斌院士指出,雖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在冬季的氣象條件下,它會迅速的發生化學反應,說明我們減這些污染物的力度還需要加大,還需要進一步往下減。但是另外還有揮發性的有機物,現在我們并沒有實現減排。整個全國排放量還沒有出現拐點,還在漲或者說基本持平的狀態。所以要改變這個情況的話,VOC揮發性有機物是下一步需要大幅度減排的主要因素。
解決霧霾問題挑戰仍存
賀院士指出,我們要解決霧霾的問題,面臨的挑戰是我們要搞清楚霧霾的形成跟地面哪些排放源有關系,怎么樣來控制它是有效的。這些排放源是非常龐雜和復雜的系統,這個系統需要大數據、云計算的方式,才能把它有機的組合起來,使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指向跟我們解決問題的效果之間有一個有機的聯系。
在描述污染源排放特征上動用了各類技術手段,從衛星遙感、激光雷達、地面觀測、模型預測等等,在整個地區捕捉這些污染的信息,大量的立體觀測獲得的信號和數據,把它在一個云的平臺上處理和分析這樣的問題。通過衛星遙感我們可以對一個城市一年排放了多少污染物,做一個相對準確的定量分析??梢酝ㄟ^地面大量數據的監測可以回溯一次污染過程,在整個大區域里面逐日或者是逐小時演變的過程。從這里能夠分析出在空間范圍里面,在不同的區域之間相互影響或者說某些地區早濃度先起來,在退下去的時候濃度又后退下去,這些地區可以作為敏感地區,在我們的控制范圍里面作為重點加以控制。后把觀測的數據、排放的數據和氣象的數據全部集成起來,形成一個數字模擬的系統。通過數字預報的形式知道現三月天以后、五天以后,甚至七天以后可能會來什么樣的霧霾,是在什么范圍,這個范圍里面可能是什么樣種類的污染物在里面起了關鍵的作用。
賀克斌院士指出,我們要真正實現科學的治霾,有三套核心數據必須要掌握好。也就是排放的數據、氣象的數據和大氣成分的數據,這三套數據有機的聯合起來能夠形成遵從一定科學規律云計算的方式,支撐這三個數據對于排放清單的技術、數字模擬的技術和立體觀測的技術,采集大量的數據怎么樣把它組合起來,這是我們未來面臨的挑戰和希望。
注:本文有刪減
原標題:大數據助力治霾—賀克斌院士:中國的霧霾污染治理進程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