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地溝油”的治理問題一直為全民所關注,但是取締地下市場的行動也存在艱難險阻。究竟是什么在制約著地溝油治理?歸根究底,餐廚廢棄物數量大,回收和處理方式單一,監管面臨兩難局面等都是地溝油治理無法回避的阻礙。
地溝油治理遇六“難” 破題仍需構建長效機制
“地溝油”現在已經成為了劣質油的泛指,一般是餐廚垃圾或者檢疫不合格的禽畜產品等非食品原料生產和加工的油脂總稱。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將其分為了三個類別,包括“潲水油”、無疫檢原料制油和重復利用油。
不論是哪一種,地溝油都不符合衛生食品標準,并且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剛剛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地溝油”治理工作的意見》,要求構建“地溝油”綜合治理長效機制。那么為什么國家如此重視,地溝油肆意銷售的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在治理過程中,取締地溝油行動遇到重重阻礙。
國家食藥監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餐飲店鋪數量龐大,單靠行政力量難以做到全覆蓋。這是我國地溝油治理面臨的現實問題,作為餐飲大國,餐廚垃圾的產量巨大,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光城市每年就會產生不低于6000萬噸的餐廚垃圾。而我國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又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并未形成成熟的產業鏈,處理方式也相對單一,再加上垃圾分類工作進度緩慢也造成了餐廚垃圾處理水平低的現狀。由此可見,地溝油的問題是歷史積累的結果。
同時,我國餐廚垃圾資源化比例低也影響了地溝油的回收問題。資源再利用已經成為了當下的熱門話題,但是整個資源化體系還只見框架不見規模。餐廚垃圾處理也不例外,這也造成了地溝油回收渠道不暢,進而被“小散亂污”機構獲取,通過不正規的手段謀取利益的結果。以首都為例,據統計,北京市每年產生的10萬噸到15萬噸的餐廚廢棄油脂約有7成流入了地下作坊,再回流到食用油市場。
至于為什么過半的餐廚廢棄油脂流入了黑市,有關調查表明,餐廚垃圾產品經濟效益低是關鍵。賽迪顧問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李坤霞認為,餐廚垃圾的資源化處理需要具備一定規模,而且垃圾回收費用高,不法商販收購為餐飲行業解決了回收費用問題,甚至還能從中獲益,這驅動著地溝油形成完整的謀取暴利的鏈條。具體而言,回收1噸“地溝油”的成本僅需要300元左右,簡單加工之后的市場售價卻可以達到3000元到6800元/噸。
如上所述,地溝油低價回收,違規加工,高價出售的灰色產業形成了難以打破的利益鏈條。據了解,當前非法出售廢棄油、非法提煉“地溝油”、非法收購“地溝油”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條。一些地下收運鏈經過長年累月的運作盤根錯節,各地的實際情況各有不同卻大同小異。我國希望通過監管的方式,以違法成本的提高為契機徹底取締黑作坊。然而,這不足以抵消地溝油地下市場的利益,更在源頭監管上陷入兩難的局面。
從源頭上抓監管固然好,但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餐廚廢棄油脂收運組織具有“小、散、亂”的特點,治理的過程就猶如“打游擊”。地下市場機動性較強,很多行動都難以取得預想的成效。同時,政出多門,成本高也給監管出了難題,據悉,僅發放收運許可的部門就包括了市政市容、環保、工商等多個部門。除此之外,監管面臨的難題還包括檢測難。
國家食藥監總局相關負責人也提到了這一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缺乏很好的檢測方法。據調查顯示,市場上流通的“地溝油”經過提純除臭,這跟一聞便知的“低檔地溝油”完全不同,也可以理解為無跡可尋。而在專業檢測方面,此前專家就曾指出,地溝油來源眾多,現有指標體系無法完全鑒別。至此,提煉地溝油的技術越來越高,直接阻擋了監管的步伐。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地溝油治理也將注重長效機制。業內人士建議,從技術上尋求檢測手段的突破;從行動上注重沿地下鏈條圍追堵截;從責任上倡導全社會負擔起監管成本;從再生資源利用上推進垃圾分類,完善回收再利用產業鏈,力求施策切斷這條灰色產業鏈。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