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為防范城市內澇,破解逢雨必澇的“看海困局”,北京將在雨洪利用、管網改造、節水器具推廣、下凹式立交橋改造等方面打造“海綿城市”,優先利用生態透水材料替代硬化路面,配以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排水。
實現7成雨水就地消納 北京持續發力海綿城市建設
逢雨必澇,逐漸演變為我國大中城市的痼疾。如果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對雨水收放自如,那么城市內澇現象或許會慢慢消失,而城市的水資源也能夠循環利用起來。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3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在此背景下,未來的北京將成為一塊巨大的海綿,在雨季吸收雨水、并在需要時能擠得出水。
如何使城市更有“里子”?日前公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草案明確,緊扣城市的戰略定位、空間布局、要素配置、城鄉統籌等中心環節,著力破解“大城市病”,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其中,海綿城市建設再次被重點提及,通州和延慶兩區成為首都“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一座城市應對雨水好的辦法就是“小雨蓄起來,中雨排出去,大雨別成災”。
因此,北京建設“海綿城市”的總目標是通過增加儲水空間,將雨水留下來;通過改造硬質鋪裝,將雨水滲下去;通過延長回流路徑,將雨水凈化好。將北京建成宜居的、充滿活力的、缺水地區建設海綿城市的典范。未來,北京將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通州和延慶成為首都“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通州將結合副中心建設,按照高水平高標準建設要求,建設平原“海綿城市”。在此基礎上,更具體的目標是截至2020年,城市建成區20%的面積能實現70%雨水就地消納;到2030年,建成區80%的面積能實現70%雨水就地消納。這就意味著,如果一場雨的降雨量不超過19.4毫米,北京這塊兒大海綿,將直接消納這場降雨。
與此同時,北京市還提出新建區將全部按照地方標準“3、5、7”的要求,建設雨水控制利用小區。除了山區保護、河湖水系治理、蓄滯洪區的建設,建設海綿城市還包括公園綠地建設、道路廣場等。來自水務部門的規劃顯示,針對水源保護、涵養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項目,近期,北京將建設213條生態清潔小流域,對542個村實施農村污水處理,建設32平方公里的庫濱帶,并治理5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
事實上,對于北京海綿城市建設而言,一方面是要嚴格新建區的水控利用標準,更為重要的另一方面,則是建成區內海綿設施的提升。綠地中至少應有50%為用于滯留雨水的下凹式綠地。建筑及小區,公共停車場、人行道、步行道、自行車道和休閑廣場、室外庭院的透水鋪裝率不小于70%。老舊小區改造和棚戶區改造,把雨水控制利用作為項目內容之一,進行重點考核。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