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垃圾分類”說白了就是把不同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地方,看似簡單的動作,但在生活中實施起來卻很難。早在七年前,上海市就進行生活垃圾的分類減量工作,雖效果不錯,但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工作。上海市為攻克“垃圾分類”這一難關,2017年將強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加強環境治理 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在上海,生活垃圾的分類減量工作,連續七年被列入市政府的實事項目,七年過去了,效果如何呢?統計的結果是,2011年日均末端焚燒、填埋的垃圾總量是18000多噸,到2016年,這個數字下降到16000多噸,減量2000噸,特別是全年日均2400噸濕垃圾得到了資源化處理利用,也就是做了肥料,生物降解了。
以上海2300萬人口總量算,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已經從七年前的每天人均1公斤,降到現在的0.7公斤。當然,這個數字還不夠令人很滿意。城市土地面積畢竟有限,不僅填埋空間越來越少,而且處理不好,對土壤和地下水還會造成嚴重危害,焚燒現在也很難,因為擔心二惡英等污染,全國許多城市都先后出現過大規模的居民抵制在居住地附近建垃圾焚燒廠。的解決之道,就是讓填埋垃圾越來越少,甚至向臺北看齊,零掩埋。焚燒的垃圾也盡量把熱值提高,也就是含水量別太多,如果把廚余垃圾和廢紙一起燒,二惡英污染肯定很嚴重。具體來說,垃圾要做到“三化四分”,所謂三化,就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四分,則是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利用、分類處置。
這兩天我們得到一個好消息,2017年,上海要強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在此之前,上海已先后在100多個居住小區做了試點,效果還不錯。不過,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堅持的工作,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千萬別幻想一宣布“強制分類”,居民就言聽計從、乖乖照辦。以前有部分小區分類搞得不錯,垃圾車一來,把不同垃圾箱里的垃圾,一股腦地裝進一個大車廂拉走的現象,也是常有的。前端分類再好,后端工作也要能跟得上,因為“強制分類”不僅是針對垃圾的生產者——居民,也針對垃圾的處理者——政府。他們在法律關系上是對等的。
垃圾分類,是一筆經濟賬,說白了,就是將垃圾處理成本如何分攤。以前,居民“一丟了之”,現在要為你生產的垃圾付費購買服務,不僅要提前分類,而且這個分類,還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家里完成的,怎么辦?拿中餐為例,容易產生大量含水量多的廚余垃圾。德國許多家庭專門設有一個廚余垃圾管道,類似排污管倒進去,廚余垃圾就能通過生物技術,去除水分、變成肥料。但中國做得到嗎?修改建筑標準,增添硬件設施,恐怕都做不到,那么,動用經濟杠桿,肯定是容易想到的辦法,比如設立垃圾處理賬戶,少獎多罰。但這又會牽扯到如何計量的問題。要知道,計量是執法的依據,而執法是需要成本的。這個成本有多大?政府財政能不能承擔?
當然,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垃圾分類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但還要特別提醒政府,讓城市居民改變生活習慣,彰顯政府的服務功能,要比放大強迫手段更重要。比如,能否考慮設立一個垃圾分類的政府產業基金、以部分資金做杠桿,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進來,把垃圾分類當成一門生意做,或者以政府購買社會組織的第三方服務,先幫助社區居民學會分類,再以居住樓宇和組織機構為單位,接受分類垃圾的集體清運,這可能就會形成一種組織與組織、人與人之間的糾錯機制。所以,想解決垃圾問題,關鍵并不在于垃圾本身,而是如何重新理解社會治理、如何釋放社會活力。
原標題:上海強制生活垃圾分類減量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