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污水處理】 去年兩會期間,增強調,“要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過去的一年,圍繞綠色“黃金水道”,一些創新制度與做法正在推進。時間來到2017年,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保護,再次成為全國兩會熱議話題。
長江生態成兩會熱頻詞 黃金水道亟待“一盤棋”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長江,作為生態走廊的定位在近年被強化。
眾所周知的是,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唐古拉山的雪山走來,奔騰6300多公里入海。但有調查表明,截至目前,長江經濟帶以21%的土地承載著全國近20%的石化產業,僅從重化工業產量看,長江沿岸就占到全國近半壁江山,集聚了全國超30%的廢水。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資源公告數據顯示,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785億噸中,有近400億噸排入長江,幾乎相當于一條黃河的水量。
自此,長江經濟帶的綠色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2016年1月5日,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一年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深入人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全面推進。
共字當頭,統字。強調“休養生息”,在2016年9月印發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中亦被重點提及。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綱要》不僅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動形成長江經濟帶發展強大合力的行動指南。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這意味著,長江的保護與發展將步入新的歷史階段。
在生態綜合治理的“加法”上,發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水環境保護項目172個,安排專項建設基金支持環境保護項目274個,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全面推進長江水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與修復。與此同時,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如何守住資源利用上限和生態環境底線,實現長江經濟帶的大保護積極建言獻策。
如何切實做好“共抓大保護”,是擺在有關部門及長江經濟帶11省市面前的一道新課題。雖然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各地動作頻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代表委員們看來,長江流域的水環境治理和保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的情況依然存在,流域治理手段缺乏。”對于長江流域管理體制機制上的問題,民進黨中央在一份提案中這樣寫道。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農工黨中央提交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長江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的建議》明確,長江流域綜合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現有長江入河排污口監管權限劃分,依附于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權限、取水許可管理權限等,沒有體現入河排污特性,導致大排量、重污染的入河排污口未納入流域層面管理。
而事實上,“長江流域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是水污染勢頭不能有效遏制的根本原因。”全國政協委員劉志彪指出。如何統籌上下游左右岸,理順權利和責任,從而通過優化流域環境監管和職能配置來實現流域環境保護?在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看來,中央深改組通過的《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試點方案》為此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即從機構、編制、人員、職能、事權等工作層面,盡快明確監管體制和執法流程。
“長江生態修復急需‘一盤棋’的共治意識。”全國人大代表丁小強建議,盡快制定出臺國家層面的長江流域保護規劃,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控體系、全流域投融資體系,實現長江流域環境共治。對此,持有同樣看法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亦指出,“‘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生態補償機制是協調各區域長江生態的重要制度保障。”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