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多年來我國工業污染主要由排污企業自行解決并治理,難以建立有利于環保的自我約束機制,同時受經濟實力與技術水平等因素制約,很難確保治理措施有效運行。在此背景下,引入第三方治理,一度被業界視作環境污染的對癥良方。然而,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治理模式至今仍步履維艱。
萬億市場催生專業化治污 第三方治理如何燃起來?
隨著環保產業市場化程度的加深,第三方企業治污漸成環保領域的共識選擇。“作為我國環境保護轉型發展的必然轉型方向,亦是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新模式,第三方治理無疑具有明朗的前景與強大的生命力。”談及第三方治理,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曾這樣說道。
目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工業污染已占總污染70%以上,成為環境污染的主要根源。與此同時,在近年來國家出臺扶持政策的引導下,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環保投入,催生出數以萬計的巨大環保市場。在此背景下,專業化、化的第三方治理模式應聲落地。所謂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即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托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
據《中國財經報》報道,在中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看來,我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目前主要由兩種模式:委托治理服務型與托管運營服務型。而上述模式的區別在于環境服務公司是否擁有治污設施的產權,前者擁有或者部分擁有;后者不擁有產權,只接受排污企業托管,負責其治污設施運營管理。另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浙江省,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運營后,達標排放率可至少達到70%。
早在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已正式印發《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意見》,推行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托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與此同時,該《意見》明確提出,要以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領域為重點,以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為導向,營造有利的市場和政策環境,改進政府管理和服務,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場。
除了在頂層設計中得以明確外,如今上海、河北、吉林、山西、廣西等約20個省市區,已先后出臺了鼓勵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相關的政策與意見,致力于破除治污難題。國內機構預測,2017年中國環境服務業行業收入約7628億元人民幣,到“十三五”末將增長至2.3萬億元。
但即使面對萬億環保蛋糕,第三方卻始終維持不溫不火的尷尬態勢。在眾多業界資深人士看來,由于我國環境污染治理長期沿用“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一直都是排污企業作為責任主體自行開展污染治理,即便在政策大力扶持的紅利下,第三方治理模式卻始終被認為探索性治理實踐。
事實上,作為一項管理創新制度,第三方治理離終落地,尚需面對諸多新的挑戰。在廣東省環保產業協會副秘書長李苑彬看來,“對于工業領域來說,困難的就是權責邊界的劃分問題。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并不能免除排污工業企業相關的刑事法律責任,所以,很多大的工業企業市場化積極性不高,更愿意自己治理。”
環保責任與安全責任邊界模糊是另一個掣肘因素。誠如在污水處理項目中,盡管事前在合同中對水質水量進行了明確細致的要求,但實際上水質變化很大,有的業主方甚至水質、水量都改變了也不通知乙方。然而,更讓運營商們頭疼的是,“業主是企業時,問題還不大,但有些地方政府的商業信用問題則很嚴峻。”
但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第三方治理模式是否“生根”,則主要取決于環境治理的監管。“只有監管真正嚴格起來,才會催生環境剛需日漸擴容成熟,而需求的大小決定了產業規模與前景。”所幸,“十三五”嚴環境監管模式的開啟,加之環保供給愈加理性繁榮,第三方治理有望逐步駛入發展快車道。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