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污水處理】時冷時熱,冷多熱少,一直被業界視作海水淡化產業步履蹣跚的真實處境。2016年以來,一連串市場并購案打破了海水淡化行業多年的沉寂。人們不禁揣測,這回是真的火了嗎?海水淡化春天真的到了嗎?
利好政策難掩天然痛點 海水淡化疾呼“強心針”
從太空眺望地球,這個藍色的星球,十分美麗。這是因為地球表面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因此它被地理學家形象地稱為“水球”。而在中國水資源分布圖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這個不等式令人糾結。
快速發展的中國有多缺水?據《人民日報》此前的報道消息稱,中國人口占世界22%,而淡水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人均淡水占有量在世界上排第109位,是12個嚴重貧水國之一。全國657個城市有300多個缺水,天津、大連、青島、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更屬于極度缺水地區。其中,北京、河北、山東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在300立方米左右。
開源節流,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一貫思路。調南水解北渴,跨越半個世紀的“黃金水道”變成現實。公開資料顯示,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全面通水兩年來,水質全線達標,受水區覆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等33個地級市,受益人口達8700萬人。
日益緊張的城市水危機,令海水淡化的產業春天呼之欲出。“除了節流外,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增強開源增量技術亦是緩解水資源困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所長李琳梅看來,向大海要水“喝”,不僅具有“不淹地、不移民、不爭水”的特性,亦能實現穩定供水、應急供水的多重實質性利好。
國家海洋局科技司負責人指出,“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正處于規模化應用的沖刺期。”根據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5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僅在2015年,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實現增加值14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海水淡化方面,截至2015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日產水規模100.88萬噸/日;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31個,產水規模887800噸/日。從區域分布來看,全國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分布在遼寧、天津等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沿海城市與海島。
然而,上述產能值與《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所明確的,截至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要達220萬噸/日的目標相去甚遠。即便在早開始規模化利用淡化海水的天津,這一曾被業界寄予厚望的城市,海水淡化至今仍難流入尋常百姓家。據《經濟日報》報道,在2013年,天津市總供水量中海水淡化產量為0.31億立方米,僅占全市總供水量的近3%。
“盡管這幾年國內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漸入佳境,但這只‘豬’的飛翔夢并沒有實現。”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隨著大量裝置長期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海水淡化的實際產能利用率卻相對較低。
那么,問題出在哪兒?海淡行業有一個天然的痛點:高成本。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產水成本集中在5元/噸至8元/噸,雖已接近的處理工藝,但相比自來水水價仍偏高。在李琳梅看來,即使用上了更新、更加前沿的處理工藝和技術,但采用膜法淡化要耗費電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海水淡化的產業成本。與此同時,現有市政水價未包括政府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投入成本,短期內,水資源“廉價”的社會屬性難以更改。
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總工程師阮國嶺指出,目前在膜市場國產化設備占有率偏低,需要自主創新研發性能更好的膜,以降低海水的處理成本與實現零排放的市場需求。此外,在海水淡化工藝中,濃鹽水、退役膜等都會造成一定污染。中國鹽業協會副理事長朱國梁指出,每生產一噸淡水將副產1—2噸濃鹽水,如若直排入海,將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在這種困境之下,增加收益與降低成本成了海水淡化產業的突圍路徑。事實上,海水淡化成本并非沒有壓縮空間,其中關鍵在于,提升核心處理工藝的國產化技術水平以及提升項目運營能力。而如何進一步挖掘,成了“十三五”期間海水淡化產業的關竅所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