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韌性城市聯盟指出將彈性城市定義為,城市系統能夠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擾和災害,并保持原有的特征、結構和關鍵功能的能力。海綿城市是一個具有彈性的新城市規劃理念,那該如何使海綿城市更具“彈性”呢?近日,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水協中國委員會主席仇保興先生就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國務院參事仇保興:著手六方打造彈性海綿城市
自2015年海綿城市試點以來,全國共有30個城市展開試點,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已有117.95平方公里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試點城市完工項目數480個,在建項目數1052個,累計已完成投資額368.76億元。海綿城市是一個具有彈性的新城市規劃理念,那該如何使海綿城市更具“彈性”呢?且聽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水協中國委員會主席仇保興先生道來。
突顯城市功能,鑄就城市生命線,彈性城市應運而生
韌性城市聯盟指出將彈性城市定義為,城市系統能夠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擾和災害,并保持原有的特征、結構和關鍵功能的能力。同時將其分為技術彈性、組織彈性、社會彈性及經濟彈性。
彈性城市建設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城市主要功能和生命線在內澇和外澇的干擾下,能保持、恢復正常運行的能力。
二是城市系統在軟、硬件方面具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抗洪水、內澇、氣候的沖擊能力、學習能力和自我調整恢復能力。
三是從長期來說,城市系統在應對各種干擾(洪澇)的過程中,與干擾共同進化,改善自身的脆弱性。
防止過度工程化,著手六大方面打造更具“彈性”海綿城市
在海綿城市建設實施過程中,不難發現仍存一些照抄照搬工程文件的做法,致使海綿城市彈性下降。對此,應從六方面著手,使海綿城市更具“彈性”。
一要擴展“系統性”。系統治理要從橫向和縱向上簡單化。從橫向來講,“山、水、林、田、湖、城”要構成一個“六位一體”的生命共同體。從縱向來講,流域上下游、區域、城市、社區與建筑應協同。
二要提高“適應性”。海綿城市貴在問題導向為主,同時兼顧經驗、目標導向;因此,要活用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對不同流域、氣候條件應用不同海綿方法。切忌“一刀切”,海綿城市就是因地制宜。
三要落實“多樣化”。彈性海綿城市本質是多模式、分布式、自組織、微循環。從多模式來看,當前將海綿城市建設標準進行梳理,一些技術已經標準化,新標準亦在建立。
面對洪澇,應采用多樣化的洪水出路,將六字方針全面運用。如果活用標準化的具體技術,從建筑頂部持水,再到停車場、小區、排水管、滲水井,后將多余的水通過排水井排出;通過多樣化、分布式將系統“做活”。
同時,任何一個海綿體必須有自組織的自凈能力,是一個自組織的系統。每個海綿體自動的充分發揮作用是微循環的特征,但是工業大循環摧毀了很多微循環。微循環體現在具體細節上,城市是否是海綿體由細節決定,如果將細節(如排水設施)完善起來,城市的海綿體則可自動實現。
四要推廣“模塊化”。城市本身是層層套嵌構成的大系統,模塊化也有利于標準化。各種模塊組成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用高質量的配裝式來完成,保證工廠化生產、現場裝配,保證海綿城市的“彈性”。
五要加深“冗余度”。城市每個“單元”“細胞”都有一定的海綿冗余。城市在應對洪澇就能“游刃有余”。通過多層次綜合設計,保障城市海綿的冗余度。
六要普及“智慧化”。善用信息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協同自然與城市的多種關系。做到多用信息、少用能源、少用泵,重點在于公益、生態、災害應對三方面。實現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網堵塞實時監測、智慧水循環利用;推行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智慧水污染治理。任何智慧化離不開 “監測、收集”,“運算、傳輸”,“指揮、執行”,“反饋、修正” 四個閉合循環。
海綿城市的韌性規劃不僅涉及城市本身,還必須從流域整體來統籌抗洪防澇,從山河林湖城一體化來提高城市防災韌性。針對不同城市及地區,要以問題導向為主,經驗和目標導向為輔;充分發揮小型化、分散化、建筑、道路、廣場一體化的海綿體的功能,并盡可能設計成為標準模塊。切實將綠色基礎設施與傳統灰色排水系統效用協同起來;將氣候降雨量的預測與各海綿體儲水量的預調度密切結合起來;增強城市韌性。
簡言之,海綿城市并非“一朝一夕”可建成,也不能“一勞永逸”獲成效,需要“一以貫之”,在以上六方面不斷磨合修正才能取得成功。
小鏈接:
仇保興:現任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水協(IWA)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規劃師,經濟學、工學博士。
原標題:仇保興:如何使海綿城市更具“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