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服務業的春天來了。”
在此前召開的“2016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趙笠鈞斷言。
近年來,隨著環保產業的發展和公眾對環境關注程度的不斷提升,環境問題的復雜性日益凸顯,僅靠傳統手段與措施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環境治理的需求,這也促進了環保企業的轉型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環保企業也逐漸出現分化,有企業由單一“裝備制造商”向“環境綜合服務商”轉型。
據公開資料,相對于其他細分行業,環境服務行業上市公司數量較少,僅有5家,占比5.38%。其中主板一家,為瀚藍環境;中小板兩家,為雪迪龍和理工環科;創業板兩家,為三聚環保和先河環保。就地域分布而言,5家企業分布于北京、河北、浙江和廣東。就總市值而言,5家環境服務業上市企業的總市值均在50億元以上,其中三聚環保的總市值高,逾300億元。
就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而言,環境服務行業上市公司平均流通比例為65.55%,5家企業中,雪迪龍和理工環科的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其余3家公司流通比例均在70%以上,流通股占比較高。
在盈利能力方面,環境服務業企業呈現出優異的成長能力。環境服務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率普遍較高,2015年行業平均凈利潤率超至18%,同期環保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凈利率約13%,A股整體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平均凈利率約5%。其中,雪迪龍和理工環科的凈利率較高,分別為26.21%和23.66%。
就凈資產收益率而言,2015年環境服務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10%以上,高于環保行業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其中,三聚環保和雪迪龍凈資產收益率較高,分別為17.47%和16.71%,理工環科的凈資產收益率低,僅為3.77%。環境服務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為60.74,略低于環保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在各細分行業中亦處于中下水平,其中理工環科市盈率高,達95.20。
誠然,呼之欲出的產業春天自然離不開政策紅利。在2016年5月,環保部就已出臺《關于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就明確我國將鼓勵發展環境服務業,并確定了這一朝陽產業發展的幾大路徑,包括推進環境咨詢服務業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工業園聘請第三方專業環保服務公司作為“環保管家”;在城鎮污水處理等領域,鼓勵發展集投資融資、調試運行、維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總承包和治理特許經營模式等。
同時,“十三五”規劃綱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里面總共26項,與資源環境相關的指標就有13項。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發改委正在牽頭制定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和循環發展行動。此外,“十三五”期間將以推廣綠色產品來拉動綠色消費需求,實施重點工程來拉動環保投資的增長,并強化約束和激勵機制釋放市場需求。多管齊下,未來環保投資潛力巨大。
產業層面,隨著大氣、水、土三大行動計劃的相繼發布,產業規模大幅擴容,新興領域釋放。文一波稱,“十三五”期間環保市場空間將達17萬億,其中土十條為10萬億,海綿城市3萬億,水十條2萬億(黑臭水體0.7萬億,鄉鎮污水處理0.2萬億,其他1.1萬億),大氣十條1.7萬億,地下管廊0.9萬億。
此外,資本驅動力量越來越大,并購數量和規模快速增加,中石化、中國中鐵、葛洲壩集團等“跨界巨人”不斷進入。2012年,環保領域并購交易數量僅17個,交易額12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并購量已達52個,交易金額近300億元。為方便并購,上市公司還設立并購基金,且越來越多。2014年僅2家公司設立了并購基金,資金規模20億元,去年這兩個數據暴漲至30家、400億元,今年一季度則為15家200億元。
如何從萬億產業的市場競爭中突圍?“就目前我國的環保產業來說,更‘定制化’的環保管家服務勢必將成為市場需求的主流之一。”神霧環境相關負責人表示。而日前也有統計機構發布數據顯示,從上市環保企業去年年報情況來看,提供“治理方案”等服務而非具體技術、設備、產品的占比已愈發不可被忽視。誠如碧水源去年的54.14億元營收中,污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帶來的收入占比為72.63%。
不過,放眼第三方治污,甚至整個環境服務業市場,巨大商機也難掩制度空白隱憂。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本該成為政府監管另一把利劍的第三方治污企業,由于與排污企業有著付費與被付費的利益關系,反而可能成為違法違規排污更有力的保護傘。
而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天柱看來,第三方治污機制需要一套制度來明確。比如,在排污方出資雇傭第三方治污企業治理污染之后,如果再出現違法違規排放行為,責任該如何判定和承擔;企業與第三方治污公司的配合,應明確是污染末端配合還是要從生產到排污全過程進行配合等。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危昱萍、中國環境報/朱文奇、和君咨詢集團/和君集團合伙人、北京商報/蔣夢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