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靈韻之地,在春季的新安江上泛舟前行,兩岸多為高山峻嶺、綠樹環繞的徽派村莊,白墻黛瓦掩映其間。船在江中游,仿佛駛入了一幅沒有邊框的山水畫……
山是閉塞的屏障,水卻是開放的大門,新安江本就是古徽商的黃金通道,是連接蘇杭“天堂”之地的紐帶。發源于安徽省黃山市的新安江蜿蜒而下,在浙江省淳安縣匯集成為千島湖,而歙縣深渡鎮至淳安縣段,更是如同水墨丹青一樣的“山水畫廊”。
自2011年起,也就是在這靈山秀水之地,迎來國內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生態補償,是一種讓生態環境保護者或受害者得到補償的制度設計,以“誰受益、誰補償”為原則。
根據2011年10月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聯合下發的《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實施方案》,國家層面設立的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資金為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出資3億元,浙江、安徽各1億元。試點期限暫定3年(2012—2014年)。
《實施方案》規定,環保部每年組織安徽、浙江聯合監測跨界水質,并以省界斷面達標的水質為基本標準。若安徽提供的水質優于基本標準,由浙江給予安徽1億元補償;若安徽提供的水質劣于基本標準,則由安徽給予浙江1億元補償。中央財政的3億元,則定向補償給安徽。
2014年,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以“水質優良”“人民滿意”的成績“交卷”。2015年9月,中國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納入中央“頂層設計”;同年,皖浙兩省又“坐到一起”,完善新一輪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實施方案。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新安江綜合治理累計完成投資501.1億元,新安江流域總體水質為優,跨省界街口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
另據媒體的報道消息稱,復旦大學此前對新安江綜合治理和試點工作社情民意做的調查顯示,試點政策知曉率達95.69%,政策滿意度為86.65%。黃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聶偉平說:“這個滿意度高不是說老百姓他拿了多少補償錢,而是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提升了、生活環境更美了。”
過去人們總覺得農村地區廣,人口分布不均勻,環境治理難度大。現在隨著老百姓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升,農村環境治理已非難事。聶偉平說:“每個村里都有垃圾桶、垃圾池,全流域聘用農村保潔人員2791名,農村的垃圾有了去處。”據介紹,黃山市新安江流域內的68個鄉鎮已形成“組收集、村集中、鄉鎮處置”的農村垃圾處置體系,流域所有村莊已實現垃圾清潔全覆蓋,年收集處理垃圾25萬噸。
然而,即便如此,皖浙兩省的新安江流域第二輪試點誕生并不輕松。據悉,輪補償標準,雙方爭論的焦點是水質,到了第二輪,還是在水質標準上有分歧。浙江方面要求第二輪試點水質標準以輪試點內三年平均值作為標準,而安徽則要求維持輪試點的標準。
與此同時,“斷腕”治水后亦缺乏“接骨”措施。試點實施以來,新安江干支流退養網箱涉及漁民30000多人。拆除網箱的補償只是購買網箱的成本。另一方面,補償資金有激勵作用但仍顯杯水車薪。安徽省水環境保護辦公室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新安江流域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累計完成投資85.9億元。
因此,加大資金投入,拓展使用范圍成了如今的破局良策。由于中央、浙江和安徽各級政府共同投入的補償資金僅對水質進行補償,沒有完整反映新安江的生態功能價值,建議加大中央專項轉移和一般轉移支付力度,擴大補償資金使用范圍,除項目治理外,拓展到漁民、林農、生態移民等生態保護者直接補償和地方機會成本補償。
好在,發達地區要環保,欠發達地區要發展,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利益,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有著示范意義。而這一經驗正在復制推廣惠及其他流域。
(據新華社、中新網、經濟參考報、21世紀經濟報道、民生周刊、中安在線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