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產業紅利釋放 市場想象空間十足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發布后,受益于土壤環境保護的政策紅利,國內土壤修復市場熱度。面對這一“掘金場”,國內外眾多資本躍躍欲試,摩拳擦掌。因此,誕生如此遼闊的藍海市場,可謂順應天時、地利、人和。
先是政策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完善。“十二五”期間,土壤修復相關政策缺失,到了“十三五”,土壤修復寫入“十三五”規劃,并作為重點項目,“土十條”的落地與執行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方案等,都為土壤修復市場的開辟打下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接著便是資金問題。土壤治理具有持久性、長期性等特點,所需資金巨大。目前由于土壤修復仍處于萌芽發展階段,市場資金的投入還沒有完全被打開,現階段還是主要依賴于財政部撥款。
為了打破資金瓶頸,各地方細則的出臺以及政府對于PPP模式在公共事業領域的著力推進,吸引社會資本流入,產業紅利迎來釋放期。
土壤修復產業步伐不斷加快,值得肯定,但不少問題仍舊存在且亟待解決:還沒有建立完備的土壤污染調查、風險評估、檢測技術和環境質量技術標準,污染修復治理后也缺乏長期監測和監管;從政策、法規、標準到技術、商業模式,產業發展并不成熟等等。
總體而言,我國污染土壤修復工作起步較晚,尚未形成良性的產業鏈條,整個產業市場目前基本處于信息封閉化和競爭無序化的狀態。
不過,不少業內專業人士對土壤修復產業的壯大與未來發展前景,仍舊抱有樂觀態度。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表示,隨著治理和監管逐步加碼,我國土壤污染惡化情況將會逐步緩解,隨之帶來的產業紅利也將進一步釋放。
張益認為,目前國內土壤修復產業產值僅為環保產業產值的1%左右,這一數值遠低于發達國家30%左右的水平,下一步除了一部分農林牧用地和工礦業場地等污染嚴重領域的土壤需要修復治理外,還有更多的傳統產業正面對或將面臨降產能、轉產、搬遷或關停的現實處境,加上政府、公眾和企業等對土壤污染、食物安全、生活環境等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些都給我國土壤污染修復工作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想象空間,預計可形成萬億級的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