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條”促進產業深度發展 土壤修復行業前景看好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研究院李松研究員在研討會上演講時表示,從2013年全國土壤污染調查公報顯示數據來看,國家土壤污染情況不容樂觀。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19.4%。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土以安為本,土壤污染事件進入了高發期,是加快“土十條”出臺的驅動力之一。但目前土壤修復還存在諸多的壁壘。
首先是政策架構不清晰,我國用八年時間開展土壤污染普查,初步了解情況,但調查精度不能滿足土壤修復行業發展需求。其次是土壤環境立法嚴重滯后,土壤污染防治法仍在起草當中;土壤環保標準體系不健全,亟待修訂完善。我國之前頒布的農藥、農用污泥等與土壤相關的一批標準,包括監測,調查評估,風險管控,土壤修復等技術規范也需要進行修訂和完善。同時我國環保監管能力、儀器裝備和人員執法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部門責任和部門協調機制不明晰,歷史的礦山,地塊的治理責任落實不到位,公眾參與機制不健全;后科技支撐不足,土壤修復技術有待研發,場地修復產業需要規范化、有序化。
李松強調,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短板之一,水、大氣、土壤三大戰役上升為國家戰略,特別是土壤修復產業亟待培育。其差距主要表現在修復領域高層次人才匱乏、修復場地項目數據不全、場地修復專用成套技術設備缺乏、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待健全以及土壤修復市場競爭有待規范等方面。
可喜的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土壤修復領域,今年也出臺了“土十條”。“土十條”是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基礎上提出的。我們以土壤環境質量改善為出發點,基于風險管控,做到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改善,終改善人體健康。基本上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突出風險管控。
李松認為,土壤修復行業前景看好,需求巨大;總體來講,“土十條”出臺可以切實改善民生,響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同時優化經濟發展,拉動GDP,促進環保產業發展,同時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修復體系。
李松還表示,“土十條”創新務實,通過實施6個示范區、200個試點項目、1000萬畝耕地修復,配套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專項資金等方式,必將有力推動土壤修復行業和環保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土十條”的實施,也必將對我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產生重大影響。
原標題:“土十條”的出臺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