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隱身到現形 臭氧成空氣污染“元兇”
8月22日,環保組織亞洲清潔空氣中心通過收集、整理政府公開數據和信息,發布了《大氣中國2016: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報告,盤點了全國161個城市“大氣十條”第三年(2015年)實施情況。
報告指出,PM2.5仍舊是大部分城市面臨的首要問題,但從2014年開始臭氧污染問題進一步加劇。對此,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總監付璐介紹:“2015年全國城市整體保持了空氣質量改善的趨勢,但空氣污染狀況仍不容樂觀,PM2.5問題還沒有解決,臭氧問題開始顯現。”
臭氧污染從“隱身”到“現形”
與PM2.5相比,看不見、聞不到的臭氧污染一般發生在“藍天白云”的晴天,尤其是在夏秋兩季的高溫、強光輻射的作用下,城市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較容易生成臭氧。
國家環保部公布的2016年7月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中,相對于PM2.5等污染物濃度狀況的改善,多地已經出現臭氧污染“告急”的現象。
數據顯示,7月,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長三角區域25個城市、珠三角區域9個城市臭氧超標率分別為34.2%、21.2%、15.1%,且分別同比升高9.4個百分點、4.2個百分點、8.3個百分點。
臭氧污染從哪兒來?
在大氣治理這場戰役中,PM2.5問題還沒解決,臭氧又來了,并成為了空氣污染“元兇”。臭氧污染從何而來?其中,近地面造成污染的臭氧,一部分來自于高空臭氧層的流入,另一部分來自于土壤、閃電、生物排放等等,這些可以歸為“天然源”,本來就在自然界存在。而造成臭氧污染的主力軍是“人為源”:燃煤、機動車尾氣、石油化工等排放出的一次污染物。
有研究表明,每年近地面層的臭氧污染中,只有23%來自于大自然本身的臭氧層輸送,而有高達48%是來自于NOx等污染物的光化學反應,剩下的則來自于區域外的遠距離傳輸。可以說,城區中臭氧濃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機動車尾氣的排放量。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要控制臭氧污染,從根源上說,就要降低NOx的排放,這跟治理PM2.5很相似,歸根結底都是要控制排放!
臭氧污染易引發急性危害
“在天是佛,在地是魔”是科研界對臭氧的公認描述,被稱為看不見的健康“殺手”。聚集在平流層,臭氧是“地球衛士”,可吸收太陽光照中的紫外線;近地面,高濃度的臭氧會刺激和損害眼睛、呼吸系統等黏膜組織,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作用。
“臭氧的毒性主要體現在它的強氧化性上,可以破壞細胞壁,引發的危害都是急性的。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影響呼吸系統,容易對肺部產生急性危害,比如肺氣腫。還有近年來不斷增加的哮喘病,有些可能與臭氧污染有關。”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說。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新民說,目前研究已經證實臭氧污染對人體尤其是對眼睛、呼吸道、肺等具有影響。此外,地表臭氧高還可造成農作物減產或樹木死亡。
美國經驗值得借鑒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大氣處相關負責人曾在采訪中表示,我國對于臭氧污染控制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科學制定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比例,有效實現臭氧濃度降低,是當前臭氧污染治理的難點之一。當然,治理臭氧的經驗也可取他山之石,美國在這方面的“降魔”經驗值得借鑒。
設立臭氧區域協同治理。早在上世紀50年代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之后,美國就已認定了近地面的臭氧濃度過高是因為NOx和VOCs過度排放引起的。治理VOCs排放,特別是嚴格控制機動車排放的舉措在西海岸的洛杉磯城市群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這在東部城市效果不佳。在認識到臭氧的傳輸問題之后,美國地方政府開始嘗試設立臭氧區域協同治理。
擴大區域管控。1995年,EPA和各州的環境委員會組建了臭氧傳輸評估組(OTAG),由EPA與東部37州共同組成。1997年,EPA要求上風向各州修改他們的州實施計劃,實施范圍也包括美國東部22個州和哥倫比亞地區,涵蓋了更廣地域。
出臺區域NOx控制政策,加嚴臭氧標準。允許污染源之間進行排污許可交易,發布《清潔空氣州際法規》、《跨州空氣污染法規》,削減電力行業NOx和SO2排放量。
(參考資料:每日經濟新聞、界面新聞、新華網、中國網、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