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可開辟每年300億市場 核廢料處理大步跨欄
分析認為,我國核廢料處理產業起步比較晚,而且發展進程相對于核電發展是比較滯后,而且與世界中很多核大國還存在著明顯差距。
根據世界主流核電國家經驗,核電運行200堆年是后處理警戒線,2015年底中國大陸核電運行達到196.88堆年。根據測算,2020年將有13臺機組乏燃料池飽和,2025年目前在運所有機組乏燃料池都將飽和,市場對后處理設備的需求緊迫強烈。
福島核事故之后,我國核安全成為核電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核廢料處理作為核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視。
“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早期核設施退役及歷史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工程,建設5座中低放射性廢物處置場和1個高放射性廢物處理地下實驗室”,并要求“廢舊放射源100%安全收儲”,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核廢料處理和核退役的重視。
業內預計,到2020年我國核廢料處理市場超150億元/年,快速增長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未來5年復合增速約17%。每百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一年產生中低放核廢料約100立方米,乏燃料約25噸。假設每年核廢料按比例增長,到2020年將產生乏燃料5940噸,加上之前存放在硼水池的廢料3000噸,2020年將有8940噸乏燃料待處理。不考慮再循環工廠建設,未來5年間核廢料處理總體市場空間超過150億元/年,其中運營費用超過90億元/年;考慮再循環工廠建設,總體市場空間將達到近300億元/年。
預計到2030年核電退役市場規模達千億美元,發展潛力大預計到2030年將有200多臺現役核電機組關閉,按照一個核電機組退役費用5億美元估算,核電退役市場規模將近1000億美元。2015年我國已成立核電廠退役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產業已經起步。
核廢料處理政策頻繁出臺,催化多個公司及研究院致力于核廢料處理產業鏈國產化研究。而乏燃料處理基金累計已達百億元,使用率不足5%,未來可成為主要的資金來源。
目前,多家上市公司和研究院瞄準國有化市場,已布局產業鏈各個環節。通裕重工已交付數控遙控吊車和核廢料智能處理移動廠房;遠達環保參與海陽一期SRTF廢物處理系統的建設;華貿物流具有核廢料運輸牌照,布局核廢料運輸市場;應流股份已成功研發并能批量生產中子吸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