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7月,暴雨在中國轉了一個圈,一個個城市接連“看海”。
此輪暴雨考驗,北京的答卷還不錯:7月19日突降大雨,一下就是將近50個小時,全市總雨量超過了2012年“7·21”那場特大暴雨,盡管仍有局部地區(qū)出現(xiàn)積水,但城區(qū)基本沒有重現(xiàn)“7·21”“看海”場景,也未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回到2016年7月20日的北京:橙色預警級別的暴雨如期而至。不少在北京生活的人突然發(fā)現(xiàn),尋常依賴的智能生活被這場暴雨中斷。當然,也有不少人發(fā)現(xiàn),與4年前那場暴雨相比,自己少了些驚慌更多了一份淡定。“一份快餐,我等了三個半小時,終通知我取消了。”北京媒體人老胡介紹說,“送餐員告訴我,他們已經壓了20多單根本無法送出,因為有的道路大水漫到了大腿,他的同事和電動車都被困在路上。”
隨著暴雨時間線的刷新,到了當日下午,積水已經導致北京多條道路阻斷,在豐臺區(qū)角門地區(qū),車輛或拋錨在積水深的十字路口中央,或緩慢掉頭,百度地圖路況顯示,豐臺地區(qū)多條道路出現(xiàn)重度擁堵。不過,由于此次暴雨預警在7月18日即提前發(fā)布,市民的應對多了一分從容:北京市民小趙指出,“我買好了車內破窗錘,防止被困;家里也存了不少食物,以防外賣難送、飯店難去。”
暴雨再襲
7月21日8點,北京持續(xù)了55小時的雨終于停了。
從19日7時30分,北京發(fā)布暴雨藍色預警,到20日清晨升級為黃色預警,隨后再度升級為橙色預警,這是自2005年國家氣象部門建立天氣預警制度以來,北京發(fā)出的不多的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此前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4年前北京“7·21”暴雨事件。
暴雨之下,北京成為一片澤國。大暴雨將北京的某些街道變成湍急的河流。有些低洼街道的積水嚴重,北京全城的交通陷入混亂。據了解,7月20日北京共有121條公交線路采取臨時措施,包括甩站、繞行、停駛等。部分地鐵進口關閉和區(qū)段運行。為了加快旅客進站速度,北京火車站地鐵內,不僅增加了疏導人員,同時停止了安檢程序。
一些積水嚴重的區(qū)域也采取了部分措施。積水嚴重的北京西站,抽水車一刻不停地運作,多個窨井蓋全部打開排水,而豐臺區(qū)豐臺路和豐管路由于積水過深,已經封閉了路段。20多輛汽車被困麗澤橋積水中,上百輛公交車和私家車滯留,擁堵數個小時,連綿2公里。從19日1時至21日8時,北京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區(qū)平均降雨274.0毫米。這一天,北京發(fā)布了歷史上洪水預警。
“7月20日的降雨量創(chuàng)造了北京市日降雨量的歷史極值,超過‘7·21’特大暴雨的降雨總量,僅進入各大水庫、立交橋調蓄池、砂石坑、雨洪利用等水利工程的水資源總量就約為7555萬立方米,相當于約38個昆明湖。”北京市氣象臺臺長喬林表示。北京市氣象局還將本輪降雨與2012年“7·21”特大暴雨進行了對比:本次降雨的對流性較弱,雨強相對較小,相比“7·21”100.3毫米/小時的降雨量,此次只有56.8毫米/小時,威力大打折扣。
地下管廊還是海綿城市?
在眾多業(yè)內人士看來,自“7.21”特大暴雨后,北京市開始了防洪排澇等工程建設。“城市排澇主要還是一些低洼地段,誠如下沉式立交橋。自2012年‘7.21’特大暴雨事件后,北京市政府花了不少錢解決下沉式立交橋積水問題,例如增加水泵排量,甚至配備臨時電源。”北京排水集團退休專家譚乃秦說。
2013年初開始,北京市啟動24座下凹式立交橋升級改造工程,并準備了多套防洪排澇預案。在“7.21”特大暴雨中,蓮花橋等20座立交橋出現(xiàn)了嚴重積水,北京為其配建了蓄水池。北京市城市道路養(yǎng)護管理中心還通過增加集水坑及水浸報警系統(tǒng),完善排水設施,阻止客水進入通道等改造方式,對13座積水嚴重通道進行排水改造。
但這次暴雨期間,行人仍舊匆忙,汽車乘風破浪,北京市民又開啟了“看海模式”。“一個是跟北京地形有關。北京城區(qū)地處平原,海拔低,整個城市的高差不大,排水落差小,水流不暢,排水難。”譚乃秦說。而且,與其他管線相比,排水管線的建設難度大。“其他管線在建設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地鐵等阻礙,可以走上或者走下,但排水管線不能這樣,再有阻擋也得想辦法繞過去,哪怕讓那個阻礙讓路。還要保證每千米有兩米左右的高度差,不然水排不出去。”譚乃秦說,這就造成排水管線建設難度高,資金消耗大。
但他指出,盡管地下管廊建設成本越來越高,但有條件的地方還是要搞地下管廊,這樣一勞永逸。此外,北京市在過去幾十年的建設中,填墊了太平湖,并將部分護城河改為暗溝,喪失了雨水調蓄空間。很多地面又都硬化了,雨水無法下滲。“2012年后,盡管北京市在給排水設施方面做了一些建設,但跟不上城市擴張速度。地面硬化速度越來越快,城市徑流越來越猛,北京地下管網基礎又不好,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消化不了強降水。”中國海綿城市倡導者劉波指出。
就地消納和利用雨水
緩解城市內澇,排的同時還要蓄。住建部2014年1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從管道里集中快排。“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只靠排水是不科學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程師劉樹坤說,“地面硬化,水滲不下去,只能在地面流動,就會出現(xiàn)內澇。如果水能滲到地下,不僅能減小排水管道壓力,而且還能補充地下水,一舉兩得。”
國務院2015年發(fā)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海綿城市建設不僅能提高雨水資源利用率,而且對居民生活影響低,還能美化城市。”劉樹坤說。
從北京的情況看,海綿城市工程起到了多大作用?位于西五環(huán)晉元橋東南角的西郊砂石坑,是北京目前大的一塊“海綿”。北京市水務局建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紹說,此次暴雨中,這里一舉蓄水300多萬立方米,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心河道的排水壓力。
此外,北京很多人行道都換成了透水鋪裝,這也提高了雨水下滲能力。以雙紫園小區(qū)為例,通過鋪設5000平方米透水磚、建設5700米下凹式綠地、設置可蓄水600立方米的蓄水池,實現(xiàn)了日大降水量144毫米的雨水不需外排。
北京市節(jié)水辦負責人介紹,2016年6月1日入汛以來,全市1178處城鎮(zhèn)雨水利用工程累計收集利用雨水量達1276萬立方米,其中蓄水池蓄水https://img56.hbzhan.com/3/20171017/636438568603607408561.jpg9萬立方米,其余為透水地面鋪裝和下凹式綠地收集雨水利用量。
“海綿城市建設應成為下一步緩解城市內澇的重要手段和發(fā)力點。”劉樹坤說。提高城市排澇能力,下一步如何更好發(fā)力?劉樹坤結合北京情況建議,“可將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排水系統(tǒng)改造統(tǒng)籌安排,形成點、線、面、空間統(tǒng)一的雨洪蓄排系統(tǒng)。排水泵站做點,把雨水強力排離危險區(qū)域;排水溝和排水管網是線,把收集到的雨水輸送到下游或蓄水池;面是指濕地、低洼綠地、屋頂等可以蓄積雨水的區(qū)域,空間是指地下水庫、大型地下河等地下雨洪調蓄設施,這些也是排澇主力軍。”不過,他也提醒,這是項長期的綜合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指望一勞永逸。
(參考資料:華夏時報、21世紀經濟報道、每日經濟新聞、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