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明星企業】曾有專家預計,作為污水處理的重要產物,污泥處理處置在2011年持續走熱,成為新的市場熱點。但5年過去了,市場中的樂觀情緒日漸消逝殆盡。但在上海中發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云看來,治泥號角已然吹響,而我們欠缺的就是那點面對改革中“陣痛”的勇氣。
2016年下半場,污泥處理市場正迎來新一輪釀變。
繼2015年“水十條”高規格落地,沉寂良久的污泥處理重回輿論視野之后,2016年年初,環保部與住建部聯合發文,明確將污泥處理納入城鎮污水處理減排統一監管。這一被業界視作“轟動性事件”的政策通過將污泥處理納入政績考核,旨在向地方政府施壓。
對于環保企業而言,地方的壓力無疑將是市場需求的源生動力。在券商的研報中,未來5年,污泥處理市場規模有望躍升至1892億元。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國內從事污泥處理的企業數量雖達數百家,但卻仍未出現業界公認的。基于此,市場普遍預測,污泥行業的市場格局將迎來實質性變革,即市場集中度上升,行業翹楚即將顯露。
但不可否認的是,巨大需求釋放是一回事,能從污泥中賺到真金白銀又是另一回事。那么,究竟誰才能贏得這份市場紅利呢?
污泥還是“小伙子”
事實上,污泥處理處置的困境此一時,彼一時。近幾年得益于關注度的提高,污泥處理已進入政府視野。其中,技術路線之爭趨于塵埃落定,消化、堆肥、干化、焚燒這四大主流的技術路線在國內都已逐步應用。據公開資料,現有31%的污泥采用土地填埋的方式處理;3.45%與垃圾混合填埋;還有約45%的污泥用來堆肥等土地利用領域,還有約3.45%的污泥進行焚燒處理。
“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實現污泥減量化、穩定化與資源化。”在日前接受中國環保在線記者專訪時,上海中發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發環保”)總經理劉云如是指出,“目前,國內已建成污水處理廠3500座以上,日處理污水1.5億噸,年產剩余污泥超過4000萬噸。但拘囿于長期以來‘重水輕泥’的觀念,約至80%的污泥仍處于散放狀態。”
現在,專家們頭疼的是,有什么方法能消納每天源源不斷產生的大量污泥。理論上,污泥可以協同發電,但由于熱值過低,電廠并不歡迎污泥。而在污泥堆肥形成的半成品中,殘存的重金屬由于具備累加特性,可致多年生植物重金屬超標,對人體造成危害。與“污泥入土”相對應的是“污泥上天”的處理方式,其存在問題也愈加明顯。劉總指出,污泥焚燒不僅消耗大量能源,亦將產生大量細顆粒飛灰。
從資源循環利用的角度出發,業內近年來逐步達成共識,鼓勵污泥回歸土地。
給污泥找出路
但在深耕污泥多年的劉總看來,若要破題污泥的終歸宿,首要前提便是走一條自主創新的技術道路。
早在2011年,彼時的中發環保尚為設計院上海分院,作為“四甲”級環境工程專業設計院,致力于中大型工業集中區工業廢水和市政污水的咨詢、設計、調試、運營服務。隨著環保效果時代的來臨,中發環保亦在各細分板塊中頗有建樹:污水處理領域,研發出針對高位厭氧技術在有機廢水中難降解的技術應用;廢氣處理領域,廢氣經水及堿液冷凝凈化塔吸收后、可去除其中的硫化氫、氨氣、煙塵、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泥物,并通過微負壓操作,防止臭氣外泄,收集的臭氣可送入焚燒爐內進行焚燒處理;噪音控制領域,對振動產生的噪聲,采取相應的減振措施進行控制:誠如風機的進出口與管道連接采用柔性連接方式,防止振動造成的危害。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歷經多年砥礪,中發環保在污泥處理領域更是堪稱業界標桿。從蚯蚓治理污泥、堆肥、厭氧消化、調理壓濾、干餾炭化等眾多技術路線中,中發環保在結合技術與本土實際基礎上,果敢采用超前技術進行論證、引進、成果轉化,終完成樣板案例建設,實現了50噸/天的污泥炭化成功商業化運營。不難發現,“我們不僅實現了污泥100%的水分蒸發,亦將碳化后的污泥廣泛應用于土壤改良、炭基肥、碳塑制品等諸多行業,并完成了全處理過程的資源化。”
劉總告訴記者,“作為污泥的理想處置方式,回歸自然無疑是污泥處理的終歸宿。從行業喊話到環保高壓時代,從‘誰污染、誰治理’到‘我為我的行為負責’,相較于打補丁式的被動前進,中發環保始終不變的是——實現污泥資源化的能源平衡,并終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融合。”
自主創新破題“老大難”
這不,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中發環保就探索出了一條實現污泥處置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有效途徑——污泥碳化處理技術。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這項由清華大學、同濟大學與中發環保共同研究的自主創新技術,旨在真正將污泥“變廢為寶”。
“污泥碳化技術,即污泥在碳化機中進行無氧或微氧的條件下的‘干溜’,使污泥中的水分蒸發出來,同時又大限度地保留了污泥中的碳值過程。污泥中的有機物被碳化,碳化后的污泥性質類似于活性碳,可廣泛用于吸附、除臭、脫水等用途。并且,碳化后的污泥體積小,污泥中無有毒氣體等,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劉總如數家珍道。
另據公開資料,污泥碳化工藝可直接將生污泥轉化為干化污泥,輔料一次混拌配料,再經過特制的螺桿擠壓造粒機造粒。肥料的比表面積增大,這樣就能保證均勻的烘干效果,烘干效率也將極大提升;后投入烘干機烘干,經過篩分,可立即將污泥快速制成顆粒燃燒(或有機復合肥)。
具體來看,污泥碳化處理無需尋求或依賴外界的合作,擺脫了以往受到諸如環境、氣候等外部條件制約。同時,含水率低于80%的污泥在經過此項工藝處理后,可與外界環境隔絕,從而實現對生態環境造成的零污染。而污泥碳化處理亦可破題污泥填埋占用土地資源、處理成本高等困境。顯然,兼顧可控性、穩定性、低碳性三重利好的污泥碳化處理,已然站在了污泥處理技術的制高點上。
與碳化一樣,碳塑技術亦能實現污泥的綠色化應用。碳塑技術,即污泥碳化產生的碳與再生塑料結合研發的新技術。表面碳化木經過高科技處理后,物理性能,維護成本低,且兼具塑材與木材的雙重性能。如今,這一技術已在戶外園林、自然景觀、市政建設等重點行業受到廣泛推崇。
無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成績的由來,源于中發環保堅持技術創新、自主研發精神的信念與堅持。“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逐鹿市場競爭的話語權。要讓天朗氣清的蒼穹習以為常,要讓涓涓細流的碧波隨處可見。這是中發環保面向未來萌發的新的追求與夢想。”劉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