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監測有望成為“水十條”中優先投資的領域,這已成為水處理行業的共識。針對水環境質量的考核,“水十條”明確提出要增加水中主要污染物監測指標,增加環境監測點位,直接導致市場擴容。參考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過程,結合我國環保監管人員短缺的現狀,眾多業內人士預測水質監測將是“水十條”中優先投資的領域。
事實上,水質監測投資卡位意義明顯,在線監測是長期發展大趨勢。水環境監測點位數量的成倍增長增強了執法隊伍的監管能力,更極大增加了執法部門的維護難度。環保部將監測事權上收、第三方監測的推行將數據采集與設備運營的責仸全部交由企業,對應企業的技術實力、設備適應性與運營能力將得到極大增強。
具體來看,在線監測僅需要定期維護,而移動監測與實驗室監測均需要大量人力來實施監測,隨著監測任務的增加,成本將逐漸上升。從產品使用的角度看,移動式監測法與在線監測法造假難度均較高,同時人工參與的環節少,實驗穩定性有保障。因此,在線監測是行業發展大趨勢。
水質監測覆蓋全國70%鄉鎮
來自近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的公開消息稱,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和單位高度重視《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及審議意見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逐項梳理出83個具體問題和130條具體建議,認真進行整改,取得了顯著效果,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此給予充分肯定。
據了解,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緊緊圍繞水污染防治工作責任落實、飲用水安全保障、農業和農村水污染防治、工業和船舶水污染防治、建立水污染防治長效機制等方面制定具體措施,推動《水污染防治法》進一步貫徹落實。
據悉,下一步,國務院有關部門將推動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落實,包括深入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推動全面落實“水十條”,強化考核;依據國家確定的水質目標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強化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剛性約束,嚴格環境準入;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推動實現水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開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繼續開展跨區域環境保護合作,實施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環評、統一監測、統一執法的污染防治區域、流域聯動機制;建立流域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管理體系等。
四大發展路徑并舉
值此背景,近年來水質監測市場大力發展,水質監測運營服務企業逐漸成長,以生產設備為主要業務的水質監測企業也逐漸擴展了自己的主營業務,進行一體化經營,生產設備的同時進行運營服務,整個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為與我國的水質環境相適應,以及更好的面對來自的市場競爭力,未來,監測儀器多樣化及運營服務市場化將是我國水質監測市場的主要發展趨勢將呈現出下述特質:水質監測儀器多樣化發展。隨著國家對環保的日益重視,各種水體監測指標的不斷增加,我國水質監測儀器設備將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各種重金屬監測儀、化學農藥監測儀的專業化儀器將會逐漸增加。
運營服務市場化、規范化和規模化。水質監測行業將逐漸完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排污企業、運營公司以及監測儀器生產商等專業化管理和規范化發展,呈現規模化發展。與此同時,國產水質監測儀器技術提高。處理性能低下、功能簡單的遠端數據采集單元—單片機會逐步退出市場,嵌入式平臺將得到大發展,現場設備將走向智能化。
水質應急監測體系建設趨勢。隨著環境水質突發事件的增多,水質監測設備的功能將從單獨的數據采集向決策依據、響應體系信息支持演變。應急預警與監控系統建設將是加快實現我國水質保護歷史性轉變基礎性、戰略性的重要任務,并且也是水質監測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市場容量有望超過95億元
不難發現,隨著國家對行業的重視,我國水質監測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其中水質監測設備生產企業數量迅速增長,部分具備自主研發實力的企業發展壯大起來,成為與國外如美國哈希、德國E+H公司等相抗衡的儀器生產企業。水質監測設備市場規模近兩年的增幅均在20%以上。僅在2014年,我國地表水水質監測市場容量達到24.57億元;而污染源水質監測市場容量達到7.30億元。
從污染源水質監測細分市場來看,廢水污染源監測市場大致包括污水處理廠污染源監測、禽畜養殖業排放源監測、石油及礦山開采用水排放源監測、工業廢水排放源水質監測等幾大渠道。而隨著廢水排放量的上升,國家對與廢水排放的監測與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從地表水質監測市場來看,其主要包括河流斷面水質監測、湖泊水庫水質監測、應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城市景觀河道水質監測、近岸海域水質監測以及重點水利工程水質監測。據公開資料,我國未來將提升城市飲用水水源的監測能力,飲用水監測將成為未來防止水污染的重中之重,因此飲用水源地對水質監測市場的需求將逐漸提高。此外,我國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未來城市景觀河道對水質監測市場的需求也將逐漸提高。
綜合上述兩大細分市場的分析,業內普遍預測,未來我國水質監測市場容量的增速將在20%以上,截至2020年,我國水質監測市場容量有望超過95億元。
(參考資料:中國環境報、前瞻網、中國報告大廳、中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