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突破口之一的產業轉移有了一幅清晰可尋的地圖。
工信部日前在其網站正式發布《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在這幅“產業地圖”上,不同區位將優先承接和發展不同的產業。指南明確提出,要構建“一個中心、五區五帶五鏈、若干特色基地”(簡稱“1555N”)的產業發展格局。一個中心即打造一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五區五帶五鏈則是以“五區”,即北京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唐山曹妃甸區、滄州沿海地區、張承(張家口、承德)地區為突破建設重要引擎。
并以“五帶”,即京津走廊高新技術及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帶、沿海臨港產業帶、沿京廣線先進制造業產業帶、沿京九線特色輕紡產業帶、沿張承線綠色生態產業帶為支撐優化區域布局,以“五鏈”,即汽車、新能源裝備、智能終端、大數據和現代農業五大產業鏈為特色形成區域優勢。
指南同時提出,將加強統籌謀劃,建立協調機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框架下,三省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建立產業協調機制,及時發現并協調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
打造“五區五帶五鏈”
具體來看,以北京、廊坊、天津為軸線,利用北京技術優勢和天津、廊坊等地的制造能力,承擔京津冀地區科技成果產業化功能,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裝備制造業。秦皇島、唐山、天津、滄州沿海地區則利用港口優勢和制造業基礎,重點發展濱海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煉化一體化等重大項目建設,形成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濱海型產業帶。以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等中心城市為節點,利用本地區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
若干(N個)特色產業基地,即以點狀經濟作為帶狀經濟的重要補充,依托現有特色和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圍繞節能環保、醫藥、家具、食品、皮革等行業,形成區域品牌,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產品展示中心、信息集散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指出,在推進京津冀產業有序轉移工作時必須嚴格執行京津冀三省市發布的產業負面清單,嚴禁超出本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項目落地建設。鼓勵通過市場手段壓減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
加強產業、財稅政策協同
除了劃定各類產業轉移的空間區位,指南還提出,加強產業、金融、財稅、科技等政策的協同,推進京津冀產業有序轉移。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鳳瑞對此指出,“三地產業協同關鍵是要解決行政區域壁壘問題。三地都有加快本區域發展的訴求,因此稅收、優惠政策可能會扭曲企業選擇合理區位以及要素的流動。”
基于此,上述指南提出,推進財政和稅收體制改革,建立產業轉移項目投資共擔和收益共享機制,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進一步簡化納稅人跨省(市)遷移手續。
在承接北京、天津產業轉移的同時,河北還面臨著壓減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的任務。此前已有業內人士提及,產能過剩、有污染的企業,特別是一些大型國企,往往陷入一種“死不得、活不了”的困境,對于這類企業而言,是轉移還是淘汰,將成為產業轉移中的難題之一。
此次指南明確,嚴格執行京津冀三省市發布的產業負面清單,嚴禁超出本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項目落地建設。鼓勵通過市場手段壓減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為優勢企業騰出資源和市場空間,支持京津冀地區企業跨省區兼并重組。
北京將輻射全國
針對北京,本次產業轉移指南涉及到五個園區,包括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天竺空港經濟開發區、北京林河經濟區和中關村順義園。而在優先承接發展的產業中,北京此次瞄準了制造業。比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要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集成電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健康診療與服務。
此外,林河經濟開發區規劃有微電子、關鍵汽車零部件、智能成套裝備、生物醫藥產業。北京天竺空港經濟開發區涉及集成電路裝備、重大疾病藥物、現代服務業。其余兩個園區并未涉及到制造業。其中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只有航空物流、綜合保稅、電子商務、航空服務保障、航空金融。中關村順義園則優先承接發展研發服務、信息服務。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將北京的科技成果向全國輻射。
上述指南指出,北京承擔京津冀地區產業研發、設計、服務等功能,輻射全國。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體,重點提升創新能力,推進共性技術研發和關鍵核心部件研制,加快工業設計、信息服務、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業界資深人士張寶貴指出,商貿中心不是自封的,而是市場發揮作用的結果。如果有地方有決心承接北京轉移的商貿中功能,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調研工作,降低物流、倉儲成本,發揮自身優勢,做好軟件、硬件的準備工作,方便企業和消費者,降低個體勞動時間,培育自身的市場優勢。
(參考資料:經濟日報、21世紀經濟報道、每日經濟新聞、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