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山很綠。森林覆蓋率高達65.95%,已連續多年領跑全國;
這里的水很清。12條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97.8%,Ⅰ—Ⅲ類水質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個百分點;
這里的空氣可以任性深呼吸。所有設區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5個百分點,廈門、福州分別位居2015年全國74個主要城市“氣質”佳第二、六名;
這里的人長壽。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5.8歲,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3歲;
……
這就是福建,美麗而又清新,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自20世紀初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構想,到2014年被國家批準為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福建干部群眾牢記囑托,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傳承接力,先行先試。
擬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而以高達65.95%的森林覆蓋率多年領跑的“中國綠省份”福建,正掀開“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建設的新篇章。日前,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方案獲批。
6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5次會議(以下簡稱“深改組會議”)討論通過《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等。
深改組會議指出,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目的是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中科院科技政策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認為,福建成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不但與其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比較早有關,還與其生態文明建設有一定特點有關。比如森林覆蓋率多年、已經開展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可以開展陸海生態環境統籌等。
《意見》明確了福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四大戰略定位:一是國土空間科學開發先導區,二是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先行區,三是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示范區,四是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實驗區,為全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生態福建再出發
具體而言,在這一輪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福建將聚焦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編制、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環境治理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開展綠色發展績效評價考核等重大改革的“硬骨頭”。
根據《意見》,福建將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探索開展采礦權、海域和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等抵(質)押貸款;開展森林、山嶺、水流、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確權登記,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在閩江源、九龍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研究建立汀江(韓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試點等。
分析指稱,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鎖定福建,得益于福建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一步,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幾年來,福建按照“建設生態省”戰略,一任接著一任干。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福建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生態省”建設上升國家戰略。
福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目標是,到2020年,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能力、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建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得到大力推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目前,《意見》獲審議通過,福建又成為中國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無疑,生態福建再出發,將展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的具體探索。
先行先試奮楫勇進
事實上,自21世紀初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構想,到2014年被國家批準為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福建干部群眾牢記囑托,“生態資源是福建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花力氣的建設”已成為福建全省共識,先行先試。
于是,有了長汀縣的“生態治水”。2015年關停影響全縣生態的小水電站,其中首批12座,占全縣總量10%,2018年將完成全部50座小水電退出。多年前的山禿、水濁、田瘦、人窮已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數千畝山野上,銀杏樹亭亭玉立,與清溪橫翠、屋舍儼然的村落交相輝映。林下經濟、觀光農業、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的興起,使長汀縣2012年—2015年GDP年均增長達11.1%,其中農民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2.8%、11.5%。
于是,有了漳州的田園都市。這座擁有近1300年歷史的古城,在中心城區周邊規劃建設22處、面積100平方公里的城市郊野公園,使之成為一個巨大的生態控制系統,形成“園在城中、城在園中、園城一體、城園交融”的獨特風貌,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同時,通過加快生態建設,倒逼工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生態建設不僅不會成為經濟發展的負擔,反而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引擎。
這就是福建,美麗而又清新,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改善民生的堅實基礎,成為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成為綠色發展的強大動力。
(參考資料:福建日報、中國環境報、中國新聞網、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