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舉行的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北京等地污染治理取得的初步成效引發廣泛關注。向污染宣戰、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億萬公眾的共同努力。媒體采訪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孜孜耕耘的五位人士,他們中既有專家學者、環保民間組織負責人,也包括企業家和基層環保工作人員。我們向以他們為代表的關心、參與環保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人們點贊、致敬,也期待在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每個人都積極作出自己的貢獻。環保多元共治,共享美好環境。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錢易——
愿為環保吐盡絲
“6·5”世界環境日前夕,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幾位教師忙得不亦樂乎。籌備多時的“錢易環境教育基金”以及《錢易學術文集》,要在6月5日對外發布,工作量不小。但大家都滿心喜悅,因為這是給恩師錢易教授的一個驚喜。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女兒、中國環境工程學科奠基人陶葆楷的研究生,看履歷,很多人可能認為錢易屬于“自帶光環”的人物。然而,在跟她共過事、做過她學生的人眼中,她是一位穿著樸素,總是溫柔地講述、微笑著聆聽的學者和老師。在他們心中,錢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忘我的工作精神、對待學生慈母般的情懷,讓每一個人感佩。
《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水污染防治對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回頭看看錢易的每部專著,都帶有明顯的前瞻性與視角。任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和副主任多年,《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法》等不少重要法律的制定,錢易都有參與。
據悉,兩年前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階段主題評估會議上,在專家們對成果的一片贊揚聲中,錢易中肯的意見和建議讓與會者感慨:她的嚴謹與剛直絲毫未變。
錢易教授迄今已執教57個年頭。雖然承擔繁重的科研任務以及社會工作,但她從未離開教學一線。《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被評為精品課程,她將環保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中。除了面向清華所有本科生的公共選修課外,她還承擔新生研討課《環境與發展》,持之以恒為環保教育發聲。各種學生主辦的系列講座、系列報告中,常能見到她的身影。錢易兩度獲得清華受學生歡迎教師獎,去年還入選了中央電視臺與光明日報聯合主辦的“尋找美教師”活動。
今年,錢易將年滿80歲,在清華的課堂和很多學術研討會上,白發的錢易依然忙碌著。不久前,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她出任中心主任。
年事已高,干嘛自己找事?但學生們了解她——近年來,錢老師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大量精力。只要能為生態文明建設做些貢獻,她都認為自己責無旁貸。“錢老師像一只春蠶,愿為環保事業吐盡絲。”她的學生這樣說。
“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必不可少。”談起中心的課題,錢易神采奕奕,“跨學科交叉研究是研究中心的一大優勢,我們將利用好這一優勢,實現工科、理科、文科和藝術學科等不同領域之間的有機整合,建構完整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探討生態文明的建設途徑,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貢獻力量。”
黑嘴鷗保護協會創始人劉德天——
要呼吁更要行動
一位環保民間組織工作者,近被環保部長“點贊”——在“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上,環保部長陳吉寧講述了劉德天的故事。
劉德天何許人也?他是我國較早創辦的環保民間組織黑嘴鷗保護協會的創始人。面對環保部長的肯定,劉德天有自己的思考,“這是對廣大環保民間組織的肯定。”
談到當年投身環保的初衷,他頗為感慨,“初作為記者接觸到了環保領域。上世紀80年代,我寫了很多報道宣傳丹頂鶴保護。90年代,我們揭開了黑嘴鷗的繁殖地之謎。那時起,我意識到僅通過宣傳去保護環境是不夠的。”
劉德天認為,環境問題就像一個“落水者”,這時岸上的人呼喊救人是必要的,但如果每個人都在喊,卻誰也不下水救人,落水者就會溺水而亡。
為了“既呼吁救人,又下水救人”,劉德天在1991年成立了黑嘴鷗保護協會。協會雖以黑嘴鷗命名,卻不局限于這種鳥類,而是堅持“黑嘴鷗—鳥類—濕地”的保護路線。“保護鳥兒不能死守鳥巢,而要放眼整個濕地。如果大環境被破壞了,黑嘴鷗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也無法存活。”
遼寧盤錦的南小河有2.8萬平方公里的濕地,棲息著全世界50%的黑嘴鷗。這里2003年之前未被列入保護范圍,偷獵、撿鳥蛋現象嚴重。如何拯救這片“被遺忘的角落”,成了劉德天的心頭大事。
為引起公眾重視,他設計了“送黑嘴鷗雛返回家園”的活動,將一只曾經被日本專家“判死刑”、后經會員照料康復的黑嘴鷗,帶到南小河濕地放飛。協會邀請社會各界人士,組織學生朗誦詩歌,現場的油田工人、蘆葦場職工和環保工作者,都紛紛表示以后會更加注意保護鳥類。
這件事啟發了劉德天,他總結出提升公眾環保意識的方法——注重環境教育,特別是在環境事件發生現場的教育。劉德天在此基礎上提出“飛鳥戰略”:“鳥頭”即總目標是保護黑嘴鷗,“鳥身”是保護黑嘴鷗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鳥的兩翼”分別是開展環境教育和打造黑嘴鷗文化。
劉德天和伙伴們多年的努力逐漸有了成效,參與環保活動的人越來越多,而且范圍漸漸超出了盤錦本地。25年間,協會會員規模從47人擴展到了3.2萬人,黑嘴鷗的數量也從1200只增加到了1.1萬只。劉德天很欣慰,“環保公眾教育,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教育尤為重要。這些年我們累計吸納了16萬名學生參與保護活動,他們是將來社會環境共治的骨干力量。”
“‘十三五’規劃提到,針對環境問題,唯有‘共治’才能‘共享’。我相信,只要開動腦筋,堅持做下去,隨著社會公眾認識的提高,環保民間組織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劉德天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