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十三五”發展元年。在《新環保法》與“水十條”等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后,環保行業無疑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關于環保的話題在每次決策層的會議上也被頻頻提及。這昭示著環保行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值此背景,4月14日,2016中國成都環保產業博覽會開幕,近300家企業攜帶800多種水處理、空氣凈化等環保節能產品齊聚成都,聚焦綠色經濟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此屆環保展會重點展示節能環保與新能源行業技術、新設備、新產品,通過舉辦節能環保與新能源行業技術、設備、產品展示交易和項目交流合作、新技術新產品推介等系列活動,傳播節能環保先進經驗,提高全社會節能環保意思,進一步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在面積超過20000平方米、專業觀眾突破20000人次的展會現場,上海水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水生環境”)無疑獨具光彩。在接受中國環保在線記者的專訪時,水生環境副總經理、西南事業部總經理陳師建介紹說,歷經十數載的磨煉,水生環境早已實現了自我的價值蝶變。
陳總進而指出,自2005年成立伊始,作為海海洋大學重點投資的一家環保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水生環境已廣泛涉及水體生態治理、景觀水景開發、河道整治、雨水回收、中水回用、浮床構建等多個重點領域。
依托上海海洋大學水域生態學、微生物學、水生生物學、水產養殖學、漁業資源捕撈學等國家和省部重點學科的科研成果和一批奮戰在科研前線的教授研究團隊,水生環境現已掌握了一整套水域生態系統物質與能量轉化規律,并實現各項復雜的水處理難題的技術攻克。目前,水生環境擁有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合計17項。
在陳總看來,憑借雄厚的技術背景,新的科技成果,專業的施工隊伍,豐富的治水經驗,規范的管理體系,水生環境正為不同客戶量身提供完善的環保、經濟、安全、可持續的水質凈化及水景打造方案。
與此同時,秉承“上善若水,生生不息”的企業理念,水生環境還成功打造出眾多水處理經典工程,水下森林生態系統便是其中之一。
陳總對記者介紹說,該水生植物凈化系統著力將污染湖水或河水引入現存的濕地塘或以創建的濕地塘中,通過水生植物對污染物的攔截作用、水生植物根系形成的微生物膜對有機質的降解作用和植物本身對營養鹽的吸收作用而去除污染物,由于生長的挺水植物具良好的遮光作用,可有效抑制藻類的增殖,凈化后的水重新排回湖泊或河流。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該凈化系統常用的水生植物是蘆葦,但當水較深,進水BOD較高時,茭草或香蒲就更合適,即使一開始沒有種植,若干年后這兩種植物也會替代蘆葦。由于種植與水質條件相適應的植物可更好地吸收營養鹽,因而好的方法是同時種植三種水生植物進行競爭。該系統還需建立進水、排水系統及攔水堤。
而在進行設計之際,盡量使水能自流進人凈化系統,不需用泵提升,以便降低運行與維持費用,挺水植物從葉片向根系輸氧、從根系向周圍水體及底泥泌氧以保護其組織。蘆葦、野生水稻、香蒲具有維持根系兼氧環境促進反硝化作用的能力。另一個簡單易行的污水處理方法是湖中湖凈化方法,但當進水BOD濃度高于50mg/L,即適合挺水植物生長時,采用濕地凈化方法往往比湖中湖凈化方法更為有效,且還可使溫室氣體的產生量受到限制。
此外,垂直流濕地凈化方法能在提高氮磷污染物去除率時,抑制溫室氣體的產生量。該凈化系統中水位低于土壤表面,進水垂直滲人濕地土壤,土壤表面由于水/氣界面的存在形成好氧層,使產生的溫室氣體被還原。
無疑,水下森林生態系統的廣泛應用,為提升水務行業供給品質,構建國家水安全戰略體系,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展望未來,陳總明確表示,改革已箭在弦上,而我們欠缺的就是那一點面對改革中“陣痛”的勇氣。好在,水生環境正昂首闊步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