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一發而動全身 “土十條”巨量資金缺口如何填補?
可期待的是,考慮到污染土壤對糧食生產和人類健康造成可怕的后果,中國正在下定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今年的“兩會”記者會上指出,“土十條”(《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文本已基本成熟,將于今年出臺。
中國如何完成自己的“波恩挑戰”(BonnChallenge),需要的不僅僅是決心,更需要驚人的治理成本。“波恩挑戰”是一項土壤改良倡議,此倡議旨在到2020年恢復1.5億公頃退化土壤和遭砍伐的林地。
與大氣治理和水治理不同的是,土壤污染治理的難度更大、周期更長且費用更加昂貴,因此,土壤污染治理的巨額資金問題就成為持續治理的關鍵。
資金缺口能寄希望于土地出讓金嗎?
治理10公頃的工業污染土地你知道需要多少錢嗎?有數據顯示,以美國治理污染的經驗看,凈化這塊相當于天安門廣場四分之一面積大小的土地,需要的治理成本是3億多元人民幣。
那么治理一個更大范圍內的污染土地呢?根據2011年中國由國務院批復的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案《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預算投資是595億元。但依據湖南相關部門預測,要保證治理效果,全部投入需在4000億元以上。
中國的土壤污染包括農業耕地污染、城市棕色地塊污染以及礦區土壤污染。2014年4月,環保部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具體到耕地,中國就有333.33萬公頃耕地因遭受污染而不宜耕種。
按照上述數據計算的話,若完成全國污染土地治理,所需資金將非常驚人。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經濟與管理系副教授藍虹2014年曾撰文指出,耕地土壤污染修復所需資金數額巨大,僅對受重金屬污染的農業耕地而言,即使采取土壤修復成本低的植物修復法,每公頃的修復成本也將達到30萬元,耕地修復所需資金總額將高達6萬億元。
除了農業耕地,城市棕色地塊和礦區土壤污染的治理也都耗資巨大。藍虹稱,依據保守的測算,每公頃治理資金低需要9萬元,則資金需求為1400多億元。根據《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用于全國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資金為300億元,我國土壤修復存在巨大資金缺口。
上述數據還都是保守的估算。如果按照嚴格的治理標準,有些專家認為,若完成全國污染土地治理,所需資金將超過數十萬億元。
如此高的治理資金來自哪里呢?
《經濟參考報》日前報道稱,“土十條”內容中將建議提取10%土地出讓收益。據測算,若各地提取10%土地出讓收益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加上中央財政、社會資金投入,每年投入可在1500億至2000億元。考慮到國家土地政策逐步收緊的因素,到2020年,預計可籌措到1.1萬億至1.4萬億元。
2016年2月,《財經日報》也曾報道,在資金籌集方面,“土十條”相關編制單位建議提取10%土地出讓收益,“取之于土,用之于土”。
對于“提取10%土地出讓收益”的建議,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并不靠譜”。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稱,出臺這樣的政策的可能性很小。
他解釋說,原因在于土地出讓收益歸地方政府,中國的財稅體系是百分之七八十跟經濟活動有關的稅收歸中央,地方現在主要靠土地收入。
“因此在地方財政收入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拿出10%的土地出讓收益只是建議,能不能進入土十條還不一定。”薛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