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紅線劃出綠色發展 山水融合展現大美中國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若身處窮山惡水,生存環境難以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將淪為一紙空談。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不少地方看到金山銀山,就忘了綠水青山。生態建設的曲折性、反復性、長期性值得高度重視,生態保護的紅線劃出來,更要維護好,任何情況下不突破、不妥協,真正將生態紅線當做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
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大力推進生態保護與環境修復工作,“十二五”期間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098.2億元,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繼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退牧還草、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大力實施京津風沙源、巖溶石漠化、三江源、青海湖等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與濕地修復、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支撐保障工程建設,有效促進了工程區林草植被覆蓋度大幅提升,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有效改善,全國生態惡化態勢趨緩。
雖然生態惡化態勢趨緩,但是環境保護與修復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2015年6月,在貴州調研時強調,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這不僅是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明確要求,也是對全國各地的殷切希望。這就是說,經濟發展要保持一定速度,但絕不用生態赤字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
“底線”就是低要求,是強制性的、不能逾越的“紅線”。如何守住底線?首先要扭正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的“唯GDP論”政績觀。轉變發展理念,綠色既是理念又是舉措,環保既是制約,更是新的發展契機。守住底線,底線起跑,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齊抓并舉的時代背景下,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社會共識。“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強調樹立貫徹綠色發展的新理念;人民群眾對青山綠水藍天的期待更高,環境要求顯著提升。這些都要求我們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必須緊緊抓在手上,恒心恒力一抓到底。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毋庸置疑。當前,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做法不僅難以為繼,而且惡果頻現。我國很多重要水系處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治理投入巨大;部分自然資源被無節制開發利用,逼近生態紅線;被污染的水、頻發的霧霾天氣直接影響群眾生活……沒有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終究是水中月、鏡中花。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若身處窮山惡水,終將與實現美好生活的愿景背道而馳。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不少地方看到金山銀山,就忘了綠水青山。有的削山造城,圈地景區建別墅;有的自然保護區違規“瘦身”,面積縮減、管理不善;有的臨湖蓋起“湖景房”,嚴重破壞水系環境。也有基層干部坦言,“環境當然重要,但一遇到眼皮子底下的經濟利益,就容易被放棄”。
對于生態環保“說起來重要,干起來不要”的不良傾向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方面,綠色發展、協調發展的新理念從樹立到實踐,再到全面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每個環節,尚有不小距離,需要持之以恒、層層推進;另一方面,生態建設的曲折性、反復性、長期性值得高度重視,生態保護的紅線劃出來,更要維護好,任何情況下不突破、不妥協,真正將生態紅線當做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
生態建設,久久為功。今后一個時期,我們保護生態的任務很重,許多環境破壞的缺口要補,亦要積極應對新的環境挑戰。各級黨委政府都要真正從思想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明確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之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同時要落實生態安全責任制,對出現的問題必須扭住不放、徹底解決,確保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綠水青山常在。
越是經濟增速下滑越要保持綠色發展的定力,越要增強綠色轉型的決心和勇氣。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GDP增長。
我們也經受了很多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懲罰,所以我們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爭取生態平衡,所以我們在生態修復。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適應于自然,共創美好人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