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解碼央企血統環保軍團
2月5日,立春剛過,略顯沉積的國內能源行業朋友圈被一則消息刷屏:北控105億元購德國大垃圾發電運營商。
這不是北控次在歐洲“淘金”,2013年,北控水務就以1億歐元的價格收購葡萄牙私營水處理營運商CGEP集團。
相比于過往幾年,中國國家石油公司一次次大手筆的海外并購,北控的這一筆收購并不算特別巨大。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2014年7月,油價開始暴跌之后,中國三大國家石油公司都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去年一整年,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資。
與之相對應的是,2015年環保并購市場火爆,海外并購更是出現驚人的增長。2012年,環保企業海外收購僅1起,2013年4起,2014年只有2起,而2015年達15起,是前三年總量的兩倍多。
并購火爆的背后,是整個行業的沸騰。就像中國國家石油公司海外并購高潮的時期和油價處在高點的時期幾乎完全重合。
2015年,中國能源行業在供給端幾乎陷入了“全面過剩”的“魔咒”:電力過剩、煤炭過剩、天然氣過剩、煉油過剩……大公司過去十年在生產端的大規模擴張遭遇到了經濟增長緩慢的強烈阻擊,行業傳統生態和公司傳統的發展戰略都遭到了巨大的挑戰。
但是,在另一方面,能源相關的節能、環保產業開始崛起。“十三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的全社會投資有望達到17萬億元;“水十條”預計拉動4萬億元至5萬億元社會投資;“土十條”發布帶動的投資預計遠超5.7萬億元。如果算上“氣十條”的1.7萬億元,同時樂觀估計“水十條”投資5萬億元,則三大行動計劃總投資將超過12.4萬億元。
這并非偶然,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嚴重的環境問題和西部地區有限的環境容量都倒逼著政府加強對環境的容忍上限;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讓全社會對環境的期待呈幾何倍數的上漲。
在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大規模的從國內轉移出去之前,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無疑將會迎來黃金的發展時期。在能源行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的央企擁有龐大的市場潛力。但是無獨有偶的是,很多央企都擁有自己的節能環保板塊子公司。
這些能源央企的“環保軍團”究竟有著哪些過人的實力?其雄厚的央企血統又有著哪些固有的優勢和劣勢?面對來勢洶洶的民企和外企,他們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