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多年,京津冀地區一直是全國空氣質量差的區域。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已成為京津冀三地的共識。從保護區域水環境,到共同防治大氣污染,隨著中央《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發布,京冀跨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也將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以大氣治理為突破口,北京市霧霾防治也推進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冀三地的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力度加大。”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海臣介紹,兩年來,10萬畝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51萬畝張家口壩上地區退化林分改造、10.3萬畝密云水庫上游稻改旱、張承地區水資源環境治理等一批生態合作項目全面完成。
“通過全力推進聯防聯控,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北京市環保局總工程師于建華介紹,2015年京津冀三地空氣中PM2.5、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濃度分別比2013年下降17.5%、16.8%、27.1%和5.1%。
協同合作 區域共治擴大
“空氣具有較強的流動性,要改善京津冀的空氣質量,不能僅局限于京津冀三地,周邊省份,包括山東、河南的污染源,特別是燃煤電廠等高架源對北京空氣質量均有一定影響。比如,2015年年底的空氣重污染范圍就波及京、津、冀、晉、魯、豫六省市,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公里,區域性特征非常明顯。”北京市環保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處長李立新說。
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建立區域信息共享、空氣質量預報預警視頻會商及應急聯動、機動車排放污染控制、聯動執法等工作機制,開展了燃煤清潔化、機動車跨區域管理、落后產能淘汰、工業治理等區域共治工程。
2015年,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以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為重點,聯手在機動車污染、煤炭消費總量、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化解過剩產能、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以及港口及船舶污染等六大重點領域協同治霾。
在淘汰落后產能方面,過去兩年,京津冀三地淘汰煉鐵產能2107萬噸、煉鋼2130萬噸、水泥5073萬噸、平板玻璃2976萬重量箱。此外,三地全部淘汰黃標車,兩年淘汰198萬輛黃標車、老舊車。
穩中有進 再添治霾利器
與此同時,2015年有機構指出燃煤是霧霾禍首,引發關于霧霾成因的爭議。霧霾的形成機制復雜,目前關于京津冀地區的霧霾成因有“氣象條件說”、“尾氣說”、“燃煤說”等,甚至有關部門對于霧霾成因的說法都不一致,民眾更是一頭霧水。
治理霧霾需要多方合力,準確把握霧霾成因是治霾的重要前提。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氣象局網站只能顯示當前時間段全市各區縣霧霾情況,不顯示周邊地區信息及霧霾的動態變化過程。為此,眾多業內學者建議中央氣象臺及相關氣象部門在電視、廣播及網站上進行霧霾預報時采用霧霾狀態的動態遷移圖,可選擇京津冀區域作為試點。
以華北地區為例,首先可根據監測點布置情況將華北地區各省份分解成多個代表板塊(如對北京可選擇中心城區、東部、北部、西部及南部五個代表板塊);其次是確定動態時間軸長短,例如以周為單位,包括過去的四天和未來的三天;三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用不同顏色標識板塊在不同時間段的霧霾濃度(若同一板塊內有多個監測點,則可以取這些監測點在同一時間的監測數據的平均值);后利用已有的采樣數據和預測的未來數據,沿時間軸方向動態地顯示區域內不同板塊的霧霾濃度演化狀況,即形成霧霾狀態動態遷移圖。
“不僅顯示霧霾濃度的靜態數據,還顯示不同區域內霧霾濃度一段時期內的連續變化過程。”公布該圖使人們了解不同區域間霧霾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從而加深對霧霾成因的正確理解和認識。
著眼全局 攻堅長效機制
對此,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推進京津冀協同防治大氣污染還應完善立法,建立常設領導機構。整合區域內法制資源,成立三地聯合防治管理委員會,抓緊出臺《京津冀協同防治大氣污染條例》,統一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排污收費標準,實行減排責任分擔機制,按照行業、技術水平、地域特點等重新分配排放總量及減排目標。對跨區域突發事件,實現區域協調對接,統一監察執法,加強信息互通共享,逐步將委員會通過法定程序過渡為常設領導機構。
其次,統一企業準入標準。對京津冀地區內已有企業,提供技術及資金支持,幫助企業實現清潔生產。充分考慮地區和企業發展階段差異,建立獎勵減排技術體系,為企業使用減排技術提供資金支撐,鼓勵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推廣工作。
后,加強科研合作。建立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的三地科研合作機制,共享科研數據。結合英國、美國、日本等國治霾經驗,重點開展污染源排放清單、污染機理、多污染協同控制以及治理效果評估等研究,聯合開展實用減排技術研究。配套建立環保技術信息發布與咨詢服務體系,促進環保技術與設備的推廣應用及環保產業的發展。
(本文綜合民生周刊、新華社、財經網、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