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綠色發展底線 “兩山論”開創生態文明新時代
“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也再三強調“綠水青山”,為“十三五”時期中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排兵布陣。
實現發展思路深刻轉變
曾幾何時,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存在尖銳矛盾:重發展輕保護,導致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而生態環境質量的下降又對經濟發展產生強烈反制作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日益萎縮。
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破壞加劇……生態問題一次次敲響警鐘!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背景下,不能只看經濟增長率,必須改變過去的粗放發展方式,改變“保護就會影響發展”的錯誤認識,實現發展理念和執政理念的轉變。
“我們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不同場合多次闡述“兩山論”理念。“兩山論”打破了把發展和保護對立起來的固有思維,指出了發展和保護之間是內在的統一,體現了對自然的敬畏,對歷史的擔當,對民生福祉的關注。
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生態文明列入目標,“美麗中國”寫入五年規劃。從“眼睛”到“生命”再到“母親”,在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問題上叮囑不斷,準確把握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歷史自覺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建設美麗中國的事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思想行動,理念指導實踐。在“兩山論”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發展方式已經開始悄然變革。
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雙贏
2015年,被稱為“史上嚴”的新《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規模大、范圍廣、持續性強的“綠色保衛戰”正式吹響“集結號”。
“去年,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715件,查封扣押4191件,各級環保部門下達行政處罰決定9.7萬余份。全國移送行政拘留案件2079起,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1685件。”陳吉寧在記者會上透露的這樣一組數據充分證明,“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嚴格執法,是要讓企業看到守法的重要性,做綠色發展的自律者和實踐者。但要防止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更需要各級政府摒棄“唯GDP論英雄”的陳舊政績觀,凝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共識,做好規則的制定者和規則實施的監管者。
陳吉寧表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期,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窗口機遇期。我們將按照“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堅持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從改革環境治理制度入手,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制化、市場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2016,“十三五”開局之年,亦是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元年。“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政府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并明確“重拳治理大氣霧霾和水污染”、“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強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等具體任務。
在國家重拳整治環境污染的同時,為了我們還能“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為了子孫后代擁有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為了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讓我們緊跟國家的腳步,踐行綠色生活,與祖國一同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