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井噴戛然而止 業內稱打擊騙補為主因
不過,工信部數據顯示,根據機動車整車出廠合格證統計,2016年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1.61萬輛,同比增長144%。雖然與2015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新能源汽車的產量仍保持成倍增長,但與2015年11、12月新能源汽車產量的井噴態勢比較,1月的產量數據顯然過于平淡。數據顯示,2015年1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單月產量為9.98萬輛,這意味著,今年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環比下滑超過八成。
對于新能源車1月產量環比大降,汽車專家賈新光認為,財政部等部委開始對新能源車騙補行為進行調查是重要影響因素。“從之前新能源車推廣目錄有3000多種車型、年總產量30多萬輛的數據可以看出,國內新能源車的發展是較為混亂的。其中,一些企業通過組裝生產不達國家標準的客車和小型新能源車來騙補。此次多部委聯合調查騙補行動會消除質量不過關的新能源車,這對國內新能源車的整體產量產生了一定影響。”賈新光說。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2015年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的后期出現超高速激進拉升,存在一些問題,由此必然會給市場帶來調整。在“十二五”末的超速發展后,新能源汽車需要“十三五”起步期的規范,也需要改變車型補貼不合理現狀,確保實現速度和產品提升的相對均衡發展。據了解,目前客車補貼能夠占到新能源總補貼的近70%。
崔東樹認為,目前正處于新能源汽車補貼車型的調整階段,短期內的產量較去年底下滑在所難免。“但這是新能源汽車市場能夠長久、健康發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剔除為了騙補而粗制濫造的新能源汽車,將會使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品競爭力更強,同時也將降低政策補貼逐年退坡所帶來的影響。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提高補貼門檻,突出對優勢企業的支持,進一步突出鼓勵先進、扶優扶強的政策導向,使資金向優勢企業傾斜,防止產業過剩和盲目無序發展,達不到標準的企業不能獲得補貼。除此之外,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還將逐漸退坡,也就是2017年到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將在2016年的基礎上下調20%,2019年到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補貼政策退出。
目前新能源車市正在經歷一個“去雜質”的過程,現在產量環比大幅下滑,并非真正的下滑,而是政府通過加強管控,進一步優化新能源車市場的秩序。“隨著新能源車質量的提升以及國家對于新能源車各項基礎設施規劃方案的落地,新能源車市場勢必將保持高速發展。”賈新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