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展臺前
當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我國地下水保護、工程建設及礦山治理等行業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作為工程項目設計與建設的基礎性環節,地質勘察技術獲得了行業的廣泛關注。
加大水文地質勘探作業對于地下水資源、煤礦資源等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也具有重要作用,而先進的水文地質勘探技術是保證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工程順利實施的前提。在近日剛剛閉幕的2015浙江環博會上,遼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以下簡稱“遼寧水工院”)為同行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及豐富的經驗。
據遼寧水工院副總工程師孫樹珩介紹,遼寧水工院始建于1959年,專業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施工與檢測、地基基礎處理、地質災害防治、水與土實驗分析、固體多金屬礦產勘察等工作。從事勘察工作的同時,從1991年又開始從事地質環境修復工作,主要為遼寧省提供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方面的服務,為遼寧省內首例地下海水入侵修復項目,現已成為中國環境產業聯盟成員單位。
遼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副總工程師孫樹珩接受中國環保在線專訪
建院五十多年來,完成了一大批規模大、條件復雜的勘察、施工和環境地質(礦山環境治理、地下水海水入侵修復、地下水污染調查等)項目,有著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及的梯次結構技術人才,在同行業中技術水平共和師資力量,并有一百多項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調查和治理工程被評為國家、省、市級項目。
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和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率不斷提高,遼寧水工院在勘探和開采中應用的技術越來越先進,與地質勘探相關的水文地質問題和勘探技術理論也不斷充實,這對我國的環保行業發展極為有利。與此同時,環保產業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戰略新興產業,十三五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深入人心,這對公司的發展十分有利。
從資源環境約束的角度看,過去我國經濟體量較小,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經歷30多年的高速發展,現在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因此,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美好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這對像遼寧水工院這樣的一批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趨嚴,這對行業來說可謂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圍繞保護環境及環境治理的地質勘查工作需求逐步增長,這些都拉動了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災害地質調查工作的投入增加。
比如,中央財政地礦專項圍繞重要經濟區、重要城市群開展了環境地質調查,圍繞重要構造活動帶、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等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圍繞生態脆弱區、巖溶地區開展水文地質調查,和拉動地方財政對服務民生水工環地質調查的投入。2014年1月~6月,全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投入19.21億元,同比增長51.5%。其中,中央財政7.6億元,同比增長51.1%;地方財政9.32億元,同比增長89.1%。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這方面的財政資金仍將保持相當增長勢頭。
在這樣的大發展趨勢下,可謂水到渠成,正是遼寧水工院加速向前的佳時期,相信經過長期積累的遼寧水工院必將大展宏圖,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在十三五的新征程中更有新氣象!